专题研究
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的风险认知与风险管理

 

发布日期:2020-11-18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陈森 韩之然

 

    融资类保证保险是近几年产险市场快速发展的险种之一,已经成为多家主要产险公司业务增速的主要来源,而这其中个人类业务占较大比例。然而随着众多P2P融资平台爆雷,为平台信用风险提供兜底保障的保险公司也成为受害对象。尤其在当前疫情之下,个人信用类风险是否会出现大面积系统性违约成为保险公司和行业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的市场情况做了简要回顾,进而探讨此类业务的风险本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中关于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的内容应如何优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从中后台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于保险公司应该如何通过量化指标体系管理此类风险提供初步的方法论供业内专家探讨。

 

    一、市场概要

 

    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业务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是产险非车险业务中增速较快的险种之一。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融资类信用保证险全行业保费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速为39.4%,大幅度高于同期产险行业10.5%的增速。除业务快速增长外,融资类信用保证险行业发展还呈现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保费自留比例较高。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全行业融资类信用保证险保费自留比例为98.9%。

 

    二是个人类无抵押业务占比较高。2019年6月30日,个人无抵押业务在总的再保后贷款余额中占比达到77.8%。

 

表4-1财产险行业各贷款类型再保后贷款余额占比情况

1606722999043_1606723072140.jpg

    注:上表统计财产险行业2019年6月30日再保后贷款余额占比。

 

    二、风险实质

 

    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实质上是为银行或贷款机构的个人贷款提供信用风险的增信服务,为银行或贷款机构面对的个人信用风险提供兜底保障。这类风险和传统的保险风险差异巨大,所以理解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的风险实质是理解该类业务市场现状的第一步。

 

    首先,传统产险风险主要是“天灾”或“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保险损失带有不可预期性,而且不是投保人主动为之。而信用风险本来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借款人或机构因财务状况不佳而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这类违约行为是借款人或机构的主动行为,与传统产险风险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有显著的区别。

 

    其次,融资类信用风险和传统信用风险也有很大区别。传统的个人信用保证险以房屋和汽车等有抵押物的信用风险为主,而且主要是覆盖贷款人因意外事故死亡或伤残而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目前个人保证险市场上占绝大多数的是为无抵押类的小额消费贷款提供增信服务的业务,这类贷款人一般都无法通过银行的信用审核,而保险公司为此类高风险贷款人提供信用增信和保障才能确保银行放款。这类无抵押风险实质就是贷款人的信用违约风险,和有抵押物且覆盖意外风险的传统个人信用保证险有本质区别。

 

    三、偿付能力管理

 

    偿二代建设始于2012年,之后于2015年试运行并于2016年正式实施。对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融资类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偿二代保险风险的最低资本计算方法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当期,监管机构正在实施的偿二代二期工程对融资类信用保证保险风险资本的计算方法拟做出重大改变,目的是更合理度量风险水平,避免监管套利。本节内容从度量风险水平和避免监管套利的角度,对未来偿付能力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调整最低资本的计量单元

 

    在2012年偿二代一期工程开始设计规划之前,信用保证险主要经营的是非融资性业务,包括个人抵押房屋综合保险(含保证责任)、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雇员忠诚保险等,其承保的主要风险或与债务融资无关,或与债务融资相关但受限于特定的风险事件,与车险、财产险、责任险等没有本质差异。因此在偿二代规则下,信用保证险与其他险种一致,采用保费与准备金风险作为最低资本的计量单元。其中,保费风险是指由于保险事故发生的频度及损失金额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保费可能不足以支付未来的赔款及费用,从而使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准备金风险是指由于已发生未决案件在未来的赔付金额及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赔付可能超过准备金金额,从而使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近些年来,随着融资类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高速发展,其在信用保证险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全行业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在信用保证险中的占比为77.1%。融资性信用保证险是保险公司为债务人在债务融资行为中的履约信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信用保证险,保险公司承保上述风险,不受限于特定的风险事件,特定的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实质上是具有金融属性的险种,其风险本质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一致的。目前偿二代采用保费与准备金风险作为最低资本的计量单元,已不适合或不能完全反映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实质。

 

    为了更好地反映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信用风险实质,建议调整最低资本计量单元,不再区分保费准备金风险。同时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本质上经营的是信用风险,其风险高低与贷款类型是高度相关的。建议采用贷款类型作为风险分类的基本维度,将具体的贷款类型及风险因子对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详见下表)。

 

表4-2各贷款类型风险因子

1606722999043_1606723113664.jpg

 

    (二)建议调整风险敞口及传导方式

 

    在偿二代下,信用保证险保费风险的风险敞口为滚动12个月自留保费,准备金风险的风险敞口为再保后未决赔款金准备余额。从风险敞口到最低资本的传导方式为:将保费风险与准备金风险分别按风险敞口大小分为若干档,每档适用于不同的基础因子与相同的特征因子。其中,基础因子随着风险敞口的上升而下降,即存在一定超额累退效应。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606722999043_1606723217140.jpg

 

    其中,EXj、EFj分别代表对应分档下的风险敞口与基础因子,K代表特征因子合计。

 

    对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敞口,建议对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敞口,可采用如下的具体推导过程: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资产账面价值-减值准备)风险权重。

 

    可推出:最低资本=(资产账面价值-减值准备)(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其中(资产账面价值-减值准备)即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风险敞口,而资产账面价值与减值准备分别对应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再保后贷款余额与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余额。

 

    基于上述推导过程,建议调整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敞口,例如调整为再保后贷款余额减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余额。同时建议调整从风险敞口到最低资本的传导方式为:将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按贷款类型分为若干组,不同贷款类型适用于不同的风险因子与不同的特征因子,取消超额累退效应。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606722999043_1606723289099.jpg

 

    其中,EXj、RFj分别代表不同贷款类型的风险敞口与风险因子,Kj代表不同贷款类型的特征因子合计。

 

    目前监管机关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偿二代的修订工作,在涉及融资类信用保证险时,新的方法框架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融资类信用保证险的风险与银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没有本质差异,如果能够对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监管套利;二是融资类信用保证险的风险与传统的非寿险风险不同,设计专属的最低资本计提框架可以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类风险,丰富行业的风险管理手段;三是设立有针对性的特因子体系,可以引导保险公司自发地关注并努力优化与融资类信用保证险风险相关的关键指标,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风险管理

 

    面对快速增长的融资类信用保证险业务,各行业主体都有业务发展的市场压力,如何才能经营好这类风险是当前行业主体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鉴于个人融资类保证险在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上与诸如车险、意外险等非寿险险种有着明显区别,需将传统的非寿险精算技术与银行业信用风险衡量手段相结合,塑造特有的风险管理和指标体系。下面以融资类个人无抵押产品为例,对风险模型和监控体系进行简要阐述。

 

    (一)建立针对个人融资类保证险的风险模型,输出逐保单的预期赔付率

 

    1.客户脸谱刻画。在各大商业银行和财险公司内部都有对应的模型对客户自外部传入的个人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具体的模型算法中包括但不限于决策树、逻辑回归、聚类算法和GBM算法等,此处不再赘述。客户脸谱模型输出结果是保单预计的坏账率,即发生坏账时的贷款余额与保单放款本金的比值。值得注意的是,坏账率只能识别保单的赔付部分,而不能识别保单的保费收入部分。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大部分保单的保费是按照期缴的方式缴纳,保单发生坏账或者提前还款时,财险公司将损失一部分签单保费。

 

    2.坏账账期分布模拟。下面以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中典型的36期账期保单为例。假设一张保单出现坏账,坏账发生在不同账期的概率是不均匀的。选取历史保单中已经发生坏账的保单,对保单发生坏账的账期进行参数拟合。在选取合适的拟合分布基础上,用保单预计的坏账率推算每个账期发生坏账的概率。

 

1606722999043_1606723362234.jpg

图4-1坏账账期分布模拟

 

    3.提前还款账期分布模拟。与坏账账期分布模拟类似,选取历史保单中已经发生提前还款的保单,对保单发生提前还款的账期进行参数拟合。在选取合适的拟合分布基础上,用保单预计的提前还款率,推算每个账期发生提前还款的概率。

 

1606722999043_1606723396597.jpg

图4-2提前还款账期分布模拟

 

    4.账期损失与保费计算。记Indem(n)是保单坏账发生在第n期的概率,OS(n)是保单在第n期的贷款余额,I(逾期期间应计利息)和I(罚息)是假设第n期发生坏账时赔款应涵盖的利息部分;则保单在第n期损失的期望值loss(n)可以表示为:

 

loss(n)= Indem(n) x(0S(n)+I(逾期期间应计利息)+I(罚息))

 

    记P是保单的期缴保费,Prob(A)是保单正常履约至最终账期的概率,Indem(n)是保单坏账发生在第n期的概率,Repay(n)是保单提前还款发生在第n期的概率;则保单在第n期保费收入的期望值Prem(n)可以表示为:

 

1606722999043_1606723438338.jpg

 

    Prem(n)值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保单在全账期正常履约的期望值;第二部分,保单最终发生坏账,在坏账发生前收取保费的期望值;第三部分,保单最终发生提前还款,在提前还款发生前收取保费的期望值;第四部分,保单在第n期至第n+1期发生提前还款的收取保费的期望值,其中假设保单在此期间发生提前还款的时间是均匀的。

 

    5.生成并输出逐保单的预期赔付率。记N为保单的原始账期,则保单的预期赔付率LR可以表示为:

 

1606722999043_1606723473658.jpg

 

    (二)以预期赔付率为核心形成一整套指标体系

 

    有别于诸如流入率、催回率等在商业银行中广泛使用的指标体系,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相关指标更强调结构化和实用化,不仅要在财险经营事务中突出产品的风险特征,并且需要和传统的财险管理体系贴近。

 

    在指标体系设计中,不仅需要涵盖经营中关于签单保费收入等静态部分,更涵盖预期赔付率等目标执行系统中动态的部分。以财险公司内部的考核方式为基础,建立中后台部门对前端业务监控逐级分解的指标体系。个人融资类保证保险指标监控体系建议如下:

 

表4-3个人融资类保证保险指标计算逻辑

1606722999043_1606723571326.jpg

1606722999043_1606723590992.jpg

 

    以多层级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产品的经营图谱,在重点客群、出借人、核心渠道等细分维度上辅助监控业务发展和业务质量。以多业务维度和多指标的交叉,形成融资类保证保险产品的监控体系。基于不同经营场景和分析情况的不同,选定适合的指标,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并提前预警将是避免“触雷”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的市场情况、风险本质、偿付能力管理建议以及风险管理等4个领域的解读,希望为行业主体建立一套高效实用的指标体系及有效管理好融资类信用风险提供理论帮助,促进融资类个人保证保险的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陈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兼总精算师;韩之然,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副总经理。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