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投保需警惕“高收益”宣传背后的风险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不少人在宣传保险产品时都将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银行存款、国债甚至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简单比较,背后潜藏的风险需要消费者高度警惕。
一、“完美”的宣传话术不等于真的“高收益”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可能会看到一些“独此一家”“收益比银行高”“有病可看病,没病当存钱”的一些宣传或者口头承诺。然而口头承诺是“空头支票”,那些天花乱坠的说辞,往往是无法兑现的。宣传中“既能保障又能理财”“有病看病没病存钱”的产品,听起来很完美,但真相往往可能只是画的“大饼”。建议消费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切以保险合同条款为准!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务必要查看并仔细阅读正式合同文本中关于“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现金价值”等核心条款。没写在合同里的承诺,是无法保证的。听到“肯定”“绝对”“保证高收益”“什么都保”“没病当存钱”等过于绝对和完美的话术,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往往是销售误导的高发区。认清保险核心功能:保障型保险(如重疾、医疗、护理险)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风险保障,并不是短期理财工具。购买保险时请勿抱着“短期理财还能随时取”的心态去购买。
二、提前退保损失大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可能听到“万一急用钱,可以随时全额退保”或者“资金灵活,需要用钱就能取出来”的说法,让消费者误以为保险和银行存款一样可以灵活支取,本金无忧。实际上,重疾险、护理险等保险产品的前期现金价值很低。如果消费者在投保后的前几年急需用钱或者不想购买了想退保,那么能拿回来的钱可能远远少于你交的保费,所以退保一定要谨慎。建议消费者购买保险时,务必看清保险条款中关于“退保”的相关条款约定和要求,了解如果要中途退保,能收到多少现金价值,利用犹豫期做最后确认。收到正式合同后,务必逐字逐句阅读条款,如果发现条款内容与之前听到的宣传或承诺严重不符,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保,这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重要权利。
保险的本质是保障和风险管理,理性投保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别让“高收益”的幻象,蒙蔽了看清风险的眼睛。
资料来源:
复星联合健康微信公众号.“馅饼”还是“陷阱”?警惕“高收益”背后的风险.20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