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睿思保险,再看未来(2018年第3期)

    ——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陈东辉专访

 


发布时间:2018-05-20

 

    陈东辉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计量经济学博士、中国清华大学应用数学学士,现任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曾在人保财险工作11年,先后任人保财险产品开发部总经理、精算总监及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位,负责产品开发、定价策略,并深度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及制定。曾任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标准委员会和其他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标准的建设。

 

 

 

    《保险业风险观察》:瑞士再保险(以下简称瑞再)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再保公司,已有155年的历史,也是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再保险公司。请简要介绍瑞再目前在中国地区的发展情况。

 

    陈东辉:中国市场对瑞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市场大概占瑞再整体业务的8%,是瑞再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但需要注意到,在全球很多市场,保险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而中国保险市场正处在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所以,从预期角度看,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格外重要。

 

    瑞再的宗旨是提高社会的风险保障程度,帮助个人、企业、社会缩小保障缺口一直是瑞再的使命,也是公司战略的出发点。瑞再在中国的战略立足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主要包括:第一,做行业创新的好伙伴,从站在直保公司背后提供承保能力走向与直保公司站在一起,通过联合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服务社会;第二,立足于风险知识、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加大研发的投入,为全行业不断输送与风险相关的专业经验;第三,坚持价值导向,为行业回归保障、健康发展、平稳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瑞再在中国的创新案例包括重疾产品方面的创新,与政府合作推动巨灾指数保险方面的实践,在新能源、新材料、首台套、农业收入保险、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保险(IDI)、环境污染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方面的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创新和定价承保工具创新。在这些方面瑞再会继续加大投入,为行业做出更多贡献。

 

    《保险业风险观察》:下面,我们想就保险行业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和行业未来发展两大方面进行采访。首先,请您就保险本源和当前社会面临的城市化风险、农业巨灾风险和环境保护方面发表真知灼见。您作为保险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请谈谈您对保险核心功能的理解。

 

    陈东辉:保险的核心价值是为个人、企业、政府做负债管理,减少个人、企业、政府负债的不确定性。

 

    每个人都面临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损失,损失将会导致负债增加。而保险就是通过机制安排,让个人、企业、政府对未来的负债有更好的预期,减少负债或者不确定性负债对财务的冲击、生活的冲击等。从这一角度看,保险解决的是负债管理的问题,通过大数法则、时间上的调剂、人群之间的互助等来降低整体负债的不确定性,并转移其风险。同时,保险产品的保费和保额之间有一个放大效应,通过大数法则和杠杆效应,降低负债波动性,通过风险的聚集和分散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因此保险第一定位是负债,第二是通过大数法则体现杠杆的放大效益,这两者缺一不可。

 

    《保险业风险观察》:具体到产险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保险核心功能?

 

    陈东辉:对于产险业而言,就是从高频低额度的服务产品回归低频高损失的风险转移。只有低频高损,才能体现保费和保额之间的放大作用,才有别于客户自己的储蓄或者购买服务,也才体现保险资金的跨期积累、投保人之间的互助、地理区域之间的风险分散。这些保险的基本特征体现得越突出,产险存在的价值越不可替代。

 

    按照这一思路,目前的车险应当积极鼓励行业引入绝对免赔额,提高客户的风险共担意识,减少小额赔案的服务压力,降低维修行业在车险产业链中的主导权。同时大幅度提高三者险特别是人身伤亡的责任限额。通过这种引导和调整,让车险行业从目前的围绕小额赔案维修服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回归围绕解决严重交通事故的风险保障型行业。

 

    产险行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巨灾保险、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行业固有风险、农业风险等企业和个人无力抵御的风险,积累资本,提高风险刻画和风险定价的技能,才能在经济金融的生态环境中真正找到独有的长期生存之地。

 

    《保险业风险观察》:过去几年,有些保险企业试图复制“巴菲特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翻车。想听听您对“巴菲特模式”的专业理解。

 

    陈东辉:巴菲特说过:“我最喜欢的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会给我提供没有成本的浮存金,能够让我获得投资收益,给股东带来高额稳定的回报。”

 

    但目前我们行业讲到巴菲特模式,容易忽略两个问题:第一,巴菲特所指的是财险,并非寿险。因为寿险要向客户承诺投资回报,而财险是没有成本的融资。也就是他的浮存金不需要成本,没有回报的要求。第二,所谓没有成本、没有回报要求,没有成本融资的先决条件,隐含条件是承保不亏损,这样的话现金流才没有成本。

 

    因此巴菲特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回报的压力,可以轻松、长期、尽心地做投资,这样长期投资才能做得好。巴菲特模式是把保险行业经营到一个非常优秀的状态,承保不亏损,从而可以放心地投资,获得真正稳定的收益。

 

    《保险业风险观察》:目前,中国仍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请问保险如何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陈东辉: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高人口密度和流动与城市安全之间的矛盾,快速扩张的居住商业区域和早期规划与尚未迁移的工业区域之间功能重叠带来的矛盾,以及密集工业产业与相对滞后的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

 

    为应对这些风险,需要深刻认识城市的风险属性,建立科学化的风险排查管理机制,构建灾后财务的应急体系,这些都是减少矛盾、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保障的有效解决方案。

 

    目前,依托于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全方位城市风险勘查在中国许多城市尚未完善,对于城市中非国防类风险源,引入第三方商业机构进行独立的成科学体系的风险勘查,灾害预防排查将有效地帮助城市管理方了解、控制和预防突发风险。

 

    同时需要构建起符合城市自身需求的灾后财务应急管理,将受灾群众的受灾心理预期和财务补助、与防灾减灾建设支出相结合,使灾害事件的经济、政治、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科技的进步都会给城市带来更多未知的新兴风险,城市网络风险的萌发,无人机领空风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例子。保持对风险的认知、管理,时刻准备好风险来临时的各项资源,以不变的对风险的重视应万变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之道。

 

    《保险业风险观察》:农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您觉得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农险市场呈现出哪些特点?

 

    陈东辉:在新经济形势下,参与农业经济的主体不仅包括农民,还包括政府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然而,由于农业风险高度集中以及靠天吃饭的特点,一场极端灾害事件往往能导致大范围、高额度的农业损失,即农业巨灾,进而给各相关主体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现有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较低,例如对于种植业保险,大部分地区保额尚不足完全覆盖物化成本;非大宗粮食作物、畜牧物种之外的很多特色作物、牲畜、水产等类型尚没有保险产品为其提供保障,这导致了灾害或者巨灾发生后农民无法得到足够的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针对农户实际需求,采取扩大保障程度的方法来降低农户的农业巨灾风险。例如,可以利用适当提高大宗作物的保险金额,开发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类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积极探索丰富新品种的保险保障等方法。使得巨灾事件发生之后,农户能得到及时、足额的保险赔付以应对巨灾发生后农业再生产的投入。

 

    结合中国农业保险市场的现状,可以通过设计农业巨灾再保险的方式,分散保险公司的农业巨灾风险;政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购买更高的保障。在自身农业生产责任重大的地区,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的形式来提升抗灾救灾能力,提高预算的稳定性。

 

    2016年,瑞再作为技术顾问和唯一的再保险公司,协助黑龙江省财政厅研究并设计了中国首个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为政府农业财政巨灾风险转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该方案基于指数保险的原理,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和气象监测技术,为黑龙江省28个国家级贫困县提供基于流域洪水、降雨过多、干旱及积温不足等农业灾因约23.24亿元人民币(约合3.48亿美元)的巨灾保险保障。

 

    《保险业风险观察》:污染防治是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请问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保险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陈东辉:如何更好地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污染事故发生后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救工作,在事故后对污染责任人进行惩罚、对受害者进行补偿,是政府及环保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责任险作为有效转移环境污染责任风险的手段之一也应运而生。

 

    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环责险已经被强制推广施行,为环境保护及灾后补偿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我国,环责险的强制还在摸索阶段,相关部门为推动环责险强制施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自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开展环责险以来,各地环保部门以及保险业都在大力推动其发展。2007年、2013年原环保部联合原保监会又两度发文推进环责险发展。其中,2013年下发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更意在将环责险从试点推动转变为强制推动。2016年至今,原环保部、原保监会曾多次组织行业专家进行研讨,在2017年5月推出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

 

    根据意见稿,保险公司需要更好地扩大保障范围,为更多高风险企业护航,并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第一,由于强制投保行业扩大至八类高风险行业,财险公司必须对排放源的情况、投保企业周边的环境、污染传输的媒质以及相关的法律或者法律环境有极其全面、专业的评估才可了解风险,掌控风险。第二,事故类型扩展了累计、渐进性污染。累计、渐进性污染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这对保险公司的承保和理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保障范围还增加了生态环境损害。财险公司可以参考技术指南,并充分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探索出自己的生态损害评估实践方法。

 

    同时,意见稿还着重强调了环境风险评估与排查的重要作用,首次要求风险评估报告成为保险合同的一部分。对于企业,风险查勘体现了保险价值,对于财险公司,风险查勘有助于其了解风险,可谓“双赢”。

 

    《保险业风险观察》:接下来,请您从保险范围、新兴风险、科技冲击和保险业新增长点的角度发表见解。瑞再在预测、界定和了解影响未来风险情况的发展趋势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根据相关研究,商业保险可保范围有哪些创新?

 

    陈东辉:瑞再经常使用“风险池”的概念。风险池的特征就是会不断变化,会有新的风险池涌现出来。对风险特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当无人驾驶汽车出现后,单车出险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但是将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而这种系统性风险转移的需求更迫切。比如网络出问题、交通系统出问题等情况。这类风险不仅仅是两辆车相撞的问题,它可能是几百辆车、几千辆车同时出问题,这种风险并不能够简单来评估。

 

    再例如,进入网络社会特别是物联网、人工智能普及之后,网络风险将带来巨大危害,对于网络风险的认知、建模和保障将是重要的创新领域。

 

    对于新风险的涌现要保持敏感,需要投入力量来进行研究,对风险特征的掌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情况下,瑞再这样的再保公司当仁不让,需要对新的风险保持高度的敏感,帮助直保公司尽快了解新的风险池和新的风险特征,并提供风险保障的能力。

 

    《保险业风险观察》:未来保险公司需要面对的新兴风险有哪些?

 

    陈东辉: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的风险也随之产生、演变。新兴风险通常难以量化和觉察,有些甚至尚未被完全理解,但可能在未来对行业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瑞再每年都会推出SONAR报告,利用风险管理专长知识和分析能力,列出(再)保险行业应当密切关注的新兴风险和行业趋势热点,并推动发现解决方案。

 

    2017年的SONAR报告共列出了20项新兴风险,其中有6项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较大,包括:第一,市场准入收紧,保护主义盛行:利用监管控制资本流动及鼓励保护主义,可能对国际企业的经营模式有负面影响。第二,监管碎片化:监管碎片化程度上升可能有损(再)保险公司支持经济活动、担当金融市场稳定器的能力。在碎片化的监管环境中,高效汇集风险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第三,通胀回升:在经历了多年的低通胀乃至通缩恐惧之后,各地普遍出现价格上涨的迹象。通胀会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尤其会影响长期负债(寿险)。它还会对资产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第四,云风险积累:随着云端积累的数据集和服务规模越来越大,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网络攻击或停电都可能带来巨大影响。第五,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目前美国西南部正经历水危机,世界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形—包括南欧、地中海,非洲、亚洲部分地区及拉丁美洲。其带来的风险包括森林火灾、能源行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争夺、大规模移民及冲突的潜在扩大。第六,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从来都没有消失,传染性疾病的关键并不是下一个致命的疾病何时出现,而是社会有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在极端情景中,每场流行病或疫情都会对人寿与健康险及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保险业风险观察》: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冲击,那么未来到底哪些科技对保险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陈东辉:瑞再刚刚与来自硅谷的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平台Plug and Play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发掘并筛选中国乃至全球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公司,并利用各自的平台与经验,孵化转变保险行业的创新技术,将其与保险公司的需求“链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这充分说明了瑞再对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视。

 

    目前,瑞再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科技创新:

 

    第一,新医疗技术。新的医疗科技可能为健康险带来新的关注点,以及产品创新的机会,也会带来自动核保和赔案管理的创新。

 

    第二,在车险的领域,未来的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会对传统车险的风险特征带来很大的影响。瑞再在这方面希望能够通过前期投入,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对于新风险的认知和技术上的支持。

 

    第三,机器学习、智能化。如果将来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给客户推荐保险产品,那么保险行业会面临很大的冲击。届时行业的参与主体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将是很大的挑战。瑞再正在和IBM紧密合作,希望在这一领域有领先的研究。

 

    第四,区块链。在欧洲,由瑞再牵头,几家大型保险企业联合成立了B3i区块链联盟。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小规模试点阶段,研究区块链能否让保险行业整个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在下一阶段,瑞再希望和国内的公司合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的竞争将会变成对新风险、新知识认知程度的竞争。我比较认同一个观点,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参与到价值链当中,而主要角色只有两种:一种是平台,拥有客户,比如大家都知道的BAT等企业;另一种是企业,则是像瑞再这样的公司,作为技能产品的提供方,为这些平台提供专业的产品,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对风险的认知以及专业的技能。这种分工是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之下,未来的演化状态。

 

    《保险业风险观察》:您认为中国保险业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陈东辉:我们判断国内的保险行业高速增长会经历五个浪潮:

 

    第一个浪潮:储蓄型寿险和车险。个人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并开始拥有私家车,这时会希望财富保值、增值而进行储蓄。这一阶段产险车险、寿险这类储蓄替代型的理财险产品出现较快增长。

 

    第二个浪潮:健康险和政府主导的保险。此阶段保险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和医疗支出,因此健康险增长较快。对于财险,商业保险意识尚未普及,政府支持的各类业务如农险、大病保险、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工程险等产险业务发展较快。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个浪潮:社会更加关注养老,家庭将更加关注家庭收入保障、财富传承,预期将会是养老和定期/终身寿险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保障产品获得快速发展。

 

    第四个浪潮:责任险和信用险。人们的财富积累更多以后会更加重视信用与名誉,相应地会希望避免赔偿、侵权等责任,所以责任险和信用险将迎来高速发展。

 

    第五个浪潮:财产保险和巨灾保险的浪潮。财富进一步积累之后,保险消费者会需要保险公司帮助其防范一些发生频率更低的地震、暴风等巨灾风险,保障财产安全。因此家庭财产、企业财产类的保险会迎来高速增长。

 

    当下我们处在第二个浪潮之中,并将迎来保险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寿险的春天。目前年金、养老金的发展势头已经显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老龄化的到来,年金养老金的管理与配置需求也很迫切,而需求将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税收政策的优惠将进一步刺激年金类产品的高速增长。同时,财险(非车险)的发展目前还需要政府推动,将保险运用到更多公共产品之中去,比如农房保险、大病保险、责任险等,更好地发挥保险作为创新的公共财政工具、社会管理工具的作用。一个重要的课题是让社会更好地接受保险作为基本商业规则的理念,例如银行发放贷款(给个人或者企业)所抵押的财产如果没有保险,抵押物就不完整,银行不应当接受,这在成熟市场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在国内还没有达成共识。建议监管部门应当评估银行抵押品所面临的灾害风险,并将这种没有保障的风险体现在对于银行的资本要求之中,这将极大地促进国内财产类保险的发展,并有助于保险理念的普及。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