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保险,打通老龄化压力和金融市场的关键环节(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3-25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教授 巴曙松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现实挑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人口趋势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将分别达到4.09亿人和2.9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28.54%和20.87%。也即未来15年,老龄人口占比将从目前的不足1/5逐步上升至接近1/3。

 

    人口加速老龄化无疑将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如何有效设计具有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障制度至关重要。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合理分摊人口老龄化的成本。其中,金融市场角色的加入不仅可以在更大层面上分散人口老龄化风险,也会提升养老资金的运用效率。因此,借助金融手段管理人口老龄化风险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愈发迫切。

 

    然而,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和保险业的发展显然尚没有为承载未来巨大的养老需求做好准备。反映在居民资产配置层面的直接体现是,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仍然较为单一,居民资产多元化的变化显著落后于居民收入增速。过去10年中并没有如国际经验所预示的发生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养老保险和证券基金的倾斜,由于缺乏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银行存款仍是家庭资产的主要储存形式。根据《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在全国家庭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占比约66%,家庭新增投资几乎均用在储蓄上,其他资产投资非常少。在家庭储蓄的主要原因中,“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占比高达41.9%。居民普遍将储蓄和房产投资作为应对未来养老的金融安排,养老保险类金融资产占比上升非常微弱,仅从2006年的9%上升到2016年的11%。反映在金融行业的结构上,则体现为银行独大、直接融资高度主导的格局仍在延续。过去10年中,银行业资产规模从62.4万亿元增长至261.4万亿元,保险业资产规模从3.8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两者的规模对比并没有出现收敛的态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发展滞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机构的投资者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乃至金融体系投融资功能的重要结构缺陷。截至2018年年底,保险资金持有的股票和基金不到2万亿元,仅占A股总市值的4.4%。放眼全球,在税收优惠等多项制度激励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年金和商业保险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并相应培育了稳定的机构投资者。根据OECD和IMF的统计,在OECD 17个国家中,保险是仅次于投资基金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占到机构投资者资产规模总量的1/3,占GDP的比重为57.7%。特别是英美等国家基本养老保障相对合理的替代率为更具效率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让渡出了巨大空间。在过去30多年里,养老金已成为美国股市中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资金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中国养老金的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仅为1.5%。

 

    因此,保险特别是养老年金是打通老龄化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缓解基本养老金未来面临的巨大支出缺口,还将多元化居民金融资产的配置,丰富金融体系的层次,改善金融体系结构,引入激活金融市场的长期活水。借助养老金的壮大,可以将长期负债真正沉淀到金融市场中,通过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转化为权益资产。相比于以理财产品、储蓄等类固定收益产品以及房地产形式的养老储备,对于金融市场具有更大的杠杆效应,可以显著改善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并使得中国居民能够真正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