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封面文章:沉舟侧畔 行稳致远——基于风险分析视角的保险行业观察(2020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0-02-04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编者按】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监管服务、为行业健康发展服务、为保险消费者服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公司立足防患未然,持续监测、评估和预警保险业风险,着力夯实风险监测业务基础,发挥行业风险识别器和预警器作用。自2013年起,公司探索建立了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机制,汇聚行业资源,为促进行业防范化解风险、持续健康运行建言献策。2019年12月,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第十九次会议,公司与来自保险行业内外的20余名专家学者就当前行业风险热点、焦点进行研讨。在此,我们将专家观点进行整理,结合公司风险监测团队对行业风险的观察,对未来风险趋势及其应对进行研判,供行业同仁参考。

 

    2019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承上启下之年,各项任务部署全面、纵深推进。为更好地服务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促进行业防范化解风险、持续健康运行,在2020年开局之时,我们回顾2019年保险行业取得的成绩,从宏观形势、中观行业、微观公司的视角,分析行业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问题,揭示行业风险成因,探讨未来风险趋势和应对之策。

 

一、2019年发展回顾

 

    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保险机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深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行业实力持续增强。2019年,保险行业资产规模保持平稳增长,保费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偿付能力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利润受益于税收政策利好及投资收益增加再创新高。11月末,行业总资产达201188亿元2,较年初增长9.75%。1—11月,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9620亿元,同比增长11.86%。三季度末,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7.4%和239.8%3。169家已披露2019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公司合计净利润达2718亿元,同比增长80%。

 

    保障功能不断提升。保险行业加快回归本源,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风险保障程度快速提升,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增强,保险行业为社会公众积累养老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积累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1.14万亿元4,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以健康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占比持续提升,产品及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同时,保险行业继续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实体经济,支持“三农”发展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幅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限制;切实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双向开放。面对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外资金融机构正在以实际行动抢抓机遇。2019年11月,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获批开业。监管部门已收到多家外资银行和保险法人机构设立申请、经营地域拓展申请,并批准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或运营资金达百亿元。作为金融业中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的子行业,我国保险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保险市场已成为全球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监管改革成效积极。为推进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银保监会在监管空白和交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做到远近兼顾、标本兼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公司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规范了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制度;准备金方面,建立和完善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调整机制,下调长期年金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叫停预定利率4.025%年金产品;经营管理方面,修订健康保险、信保业务、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管理办法,规范两全保险产品开发问题,并着手修改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业务渠道方面,出台新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等。上述规章、规范性文件着眼重点领域并突出问题导向,对行业稳健运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资金优势逐渐彰显。近年来,保险业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和长期投资功能,通过股权计划、债权计划,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为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保险业支持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金规模分别超过了6000亿元和2500亿元5。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截至2019 年11月末,保险机构在银行存款2.42万亿元,其中多为长期协议存款和定期存款,成为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二是通过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工具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截至2019 年11月末,保险资金以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8.56万亿元。三是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对实体经济提供项目融资。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险行业累计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1265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2.91万亿元6。

 

二、当前形势与风险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增速“见顶回落”的可能性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加剧,金融市场对贸易局势高度敏感,全球流动性状况的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方面,重点机构和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的增量风险虽得到有效控制,但存量风险仍须进一步化解。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高度敏感,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一)行业外部因素带来的重大风险

 

    GDP增速放缓,行业面临增速下行风险。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产险业而言,经济降速换挡之时,机动车产销量出现负增长,车险保费增长承压;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互联网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效应也在减弱,部分非车险业务受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出现保费增速放缓甚至萎缩;社会债务违约、民营企业破产等方面风险上升,虽使责任险、保证险业务迎来较快发展,但相关赔付率近年显著上升,承保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同样的,对寿险业而言,如何在经济下行周期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持转型升级是一大难题。寿险业负债久期较长,需要经历数个经济周期,而目前寿险公司成立时间普遍不长,尚未经受过复杂经济周期的全面考验,风险管理实践尚不成熟。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长寿风险不断积聚。随着行业逐步回归保障,产品结构向长期保障型产品倾斜,带动传统年金新单保费稳步增长。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将增加年金产品负债成本,若在产品设计时未能充分预估,将带来责任准备金计提不足风险。由于长寿风险具有隐蔽性强、可逆性低、影响规模大等特点,行业还需切实重视长寿风险并提早做好风险应对准备。另外,保险行业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据统计,保险行业专注于老年人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仅162款7,长期护理险在健康险业务保费中占比不足1%。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和护理需求。

 

    利率呈下行趋势,利差损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全球利率震荡走低,我国利率呈长期下行趋势。利率下行通过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对利润、偿付能力及流动性产生影响。市场利率变动对资产价格和投资收益造成影响,利率下降时,保险公司将面临资产收益降低的压力,同时导致资产久期缩短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保险公司如果简单考虑负债端,降低产品定价利率,就可能造成产品竞争力下降,进而导致流动性承压;如果简单考虑资产端,配置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或通过主动选择久期错配来获得超额收益,可能导致资本占用增大,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因此,如何防范低利率环境带来的利差损风险,同时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良好的流动性水平和充足的偿付能力是行业面临的困境。

 

    (二)行业层面的主要风险

 

    风险文化亟待加强。风险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行业参与者的风险意识,从业者和消费者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风险管控的约定、惯例以及信念等都是风险文化的本质特征。保险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虽然与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缺位等因素有关,但追根溯源,还是与保险行业风险文化建设薄弱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忽视对保险本源的研究和宣导,例如保险机构片面宣传保险产品的财富管理属性,违背了保险产品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初衷;忽视保险行业以提供风险保障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追求,例如部分公司受短期利益驱动,利用保险资金频繁操作股票,盲目跨境跨领域大额投资和并购;忽视保险行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例如个别公司只顾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忽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忽视保险行业自身风险的防范,例如一些公司不在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方面下真功夫,而是拼费用、拼价格、盲目竞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风险文化的缺失,对行业造成的伤害非常之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传统决策基础面临挑战。保险行业通常以历史数据、风险平均损失作为定价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尤其是当前科技创新变革已成为影响风险成因和风险特征的重要变量,外部风险日益复杂化,且溢出效应增强,使得传统决策信息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市场机构2019年对全球保险业未来两到三年面临的风险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在世界各地保险从业者和市场人士眼中,科技进步对行业传统结构的挑战是最紧迫的。科技变革将对传统保险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既可以改变风险集中点,带来市场需求变化,重构保险主流业态;又可以提升消费者价值主张,推动从损失后赔偿转向阻止损害发生,重塑保险价值链;甚至可以实现全数据样本的差异化定价,重整保险经营基础。

 

    (三)保险公司经营层面的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在经济转型、去杠杆和打破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保险行业面临的信用环境较为严峻。截至2019年11月末,共156只债券违约,超过2018年全年违约数量,涉及金额1213.51亿元,远超2018年同期水平8。保险资金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大,叠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攀升,保险公司持仓债券及非标产品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少数公司投资债券、债权计划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违约事件,个别保险集团控股的资管公司和基金公司投资债券出现违约事件,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也不可小觑。受到经济形势影响,个人还款能力下降,如逾期和借新还旧等,进而影响个人消费类信用保证保险。随着网贷监管政策收紧,加快了P2P类平台风险暴露,并将风险传导至保险公司。

 

    市场风险。一方面,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股票市场波动加大。随着资本市场逐步放开,人民币加入SDR,国内市场各类资产的收益和波动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单一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全球市场形成了系统性的扰动。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盈利承受的波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市场利率波动加大,对于以长期资产负债匹配为目标的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显著增加。同时,长期利率中枢将趋于下移,高资质、长久期资产将越来越稀缺,保险资金资产端再投资压力上升。此外,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性看待短期和长期的人民币汇率波动,防范汇率风险。

 

    保险风险。一是健康险赔付支出走高,局部市场存在非理性竞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随机性因素与人为因素叠加导致的风险复杂化,包括环境变化和老龄化导致疾病发生率变化,信息不对称造成逆选择风险突出,医疗技术发展使得疾病检出率提升等。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在激烈竞争中放松核保条件或盲目打价格战,为后续赔付埋下风险隐患。另外,部分中小公司自身缺乏风险数据积累和分析,过于依赖第三方管理机构提供理赔服务、系统开发等经营管理工作,造成核保、定价能力薄弱,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车险业务潜藏数据失真风险。车险业务作为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受新车销量持续萎缩影响,保费增速放缓,保费占比下降明显,竞争愈发激烈,已从增量市场延伸至存量市场。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叠加车险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从统计数据结果来看,车险综合赔付率上升,综合费用率下降,费率和费用报行合一有所改善。但当前车险仍潜藏数据失真风险,如将前端费用转嫁至理赔成本、费用延迟入账等问题。长远来看,数据失真对保险费率的厘定、行业发展生态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治理风险。一方面,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机制不健全、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有些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非正常关联交易问题较为突出,公司资源频繁被关联方占用;部分公司合规意识不强,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少数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内部权责划分不清,越位和缺位问题屡见不鲜,发展规划主观随意;个别公司股权流转不定,股东关系复杂,仍存股权代持、隐性股东等问题。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经营管理和投资能力有待提高。少数公司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问题和现金流压力;中小公司因投资人员较少、资产配置能力相对不足,导致资产端与负债端不能有效联动,对公司长远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2020年展望与风险应对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未来我国经济虽有下行压力,但在政策支持下整体可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提升,为经济韧性提供支持,金融风险有望进一步化解,保险行业也将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常态。

 

    稳中向好趋势将持续。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对出口增长形成压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但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依旧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保费增速步入新常态。随着近两年的调整,行业保费增长动力逐步切换,续期保费对推动整体保费增长的作用进入稳定状态;随着行业主动清虚、扫除冗余人力,代理人规模增速将趋于平缓或下降,银邮渠道适应销售复杂的长期保障型产品仍需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新单增速将继续承压,随着主要销售渠道产能的逐步提升,新单增速压力将有所放缓。

 

    监管趋严仍是主旋律。不论是产险业还是寿险业,市场乱象得以整治,无序竞争得以控制,盈利能力得以提升,经营环境得以改善,背后都离不开监管的重拳整治。在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监管趋严态势仍将延续。同时,监管制度将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将进一步丰富。根据建设方案,“偿二代”二期工程将于2020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偿二代”二期将成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新基准,也将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随着《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的出台,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或运作失效的机构将面临较大压力。此外,《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或将适时发布实施,有助于规范保险行业资产管理产品的健康发展,对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保险公司带来利好。

 

    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践行高质量发展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占比有望继续提升。从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社会抚养压力加重,保险需求从单纯的死亡保险到生死两全险,再到健康险逐步演进,长期储蓄与疾病保障类保险需求加强,人身险产品开发策略将随之调整。预计随着完善重疾定义、修订重疾发病率等工作的陆续推进以及健康险新规的实施,健康险产品及服务供给将不断丰富,健康管理和保险产品将形成良性互动,销售渠道有望拓宽,经营管理将逐步规范,健康险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提升。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再提升。随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和信贷市场间接融资功能的优化,金融创新逐步增加,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同时,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强化科技融合,运用科技创新,通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举措落地,帮助保险业与实体经济更好地对接与融合发展。

 

    虽然保险行业整体呈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但行业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明显上升,行业全面转型升级仍需较长过程,需要行业、监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

 

    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面对低利率考验,须控制负债成本,加强资产负债联动。作为防范利差损问题的有效途径,保险公司应从负债端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同时,资产端择机拉长久期,适度降低流动性,如提高银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和非标产品的配置比例,或适度提高长期股权投资的比例。面对长寿风险,可探索在公司内部通过平衡寿险保障类产品和年金产品的比例实现风险自然对冲,亦可借助国际再保险人的全球资源有效分散长寿风险。面对科技变革,加强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拥抱科技变革。从公司层面,在业务前中后台深度应用数字化科技,实现精准定价与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从行业层面,一方面依托行业共享平台沉淀数据,深耕数据资源,增加保险行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探索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商业模式。例如,行业可以在风险管理中主动作为,从出险后的补偿转向出险中的及时响应和出险前有效预警,构建风险管理新模式。

 

    创新改革,寻求突破。一方面是合理创新保险产品。例如,参考有应对低利率环境经验的国际成熟保险市场做法,探索开发兼具利率联动和生存概率联动的保险产品,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以德国一款产品为例,将储蓄型产品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实现成本浮动,在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利差损风险。另一方面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例如,积极推进健康产业生态融合,深度挖掘消费者健康服务需求,加大健康管理服务供给,驱动健康险从“被动理赔”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角色转变;提升服务质量,破解健康险服务种类匮乏、流于形式、高度雷同等“服务空心化”问题,踏踏实实填补空心,把服务做实。

 

    苦练内功,提升能力。“打铁必须自身硬”,保险公司应踏实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尤其对于资本、人才并不占优势的中小保险公司,清醒认识自身定位,科学制定战略计划。同时,做好数据积累和数据建设工作,加强自身核保、定价、风控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潜在的寡头垄断风险,警惕未来第三方机构凭借数据资源形成垄断优势,削弱保险公司在市场经营中的话语权。

 

    更为重要的是,保险行业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需要让风险文化大行其道。国内外实践表明,保险业的风险管控,仅靠监管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强行业风险文化建设,使风险文化理念在保险行业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共鸣。同时,行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保险本源的研究和宣导,重申保险行业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核心价值观,重视自身风险防范,切实促进风险文化的形成和积淀。此外,行业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外部风险的复杂性和传导性,深入研究社会风险变化趋势,加深对风险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1.本文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风险监测部供稿。

 

    2.除特殊标注外,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3.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当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稳定”,《金融时报》,2019年12月10日。

 

    4.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2019中国寿险业峰会”上的讲话,2019年11月16日。

 

    5.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实体经济有效金融需求供给不断加大”,《金融时报》,2019年12月23日。

 

    6.数据来源: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官网。

 

    7.数据来源: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贾飙在“新浪金麒麟·2019保险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19年11月28日。

 

    8.数据来源:“2019前11个月债券违约1213亿 超去年全年总和”,新浪财经,2019年12月2日。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