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封面文章: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2020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0-03-2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 张承惠

 

回顾过去

 

    1.回顾中国金融发展历程,中国金融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瞩目,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整体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过去40余年来,中国金融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已迅速成长为金融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程将向金融强国迈进,中资金融机构将更具全球竞争力,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具国际影响力。

 

    从总量上看,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自1978年以来至今增逾千倍。1978年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不足2000亿元;2019年三季度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12.46万亿元,是1978年的1500多倍,表明中国金融业规模巨幅提升。

 

    截至201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万亿美元,稍早前曾逼近4万亿美元,而1978年末是1.67亿美元。40年间涨了几万倍,不得不说是变化惊人。虽然外汇储备也并非越高越好,但这些总量指标变化反映出前后几十年中国金融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金融大国。

 

    2.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是否随之形成较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是市场化的产物,中国金融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推进,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这期间,中国金融体系得到极大的完善,如今一个几乎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庞大金融体系蔚然可观。

 

    从金融市场来看,过去,中国没有股票市场,没有债券市场,更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如今,这些都在迅速发展壮大。40余年间,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截至2019年末,A股总市值达到59.19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了36.45%,创近10年新高。从2014年以来,我国A股的市值就牢牢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2019年,中国债市存量规模达到97万亿元,全年增加超11万亿元,稳坐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的地位。此外,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保险市场之一,保险业按保费收入计算已居全球第二。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4家来自中国,一家中国保险公司作为新兴市场唯一代表进入全球9家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之列。金融机构体系发展非常快。

 

    从金融调控体系来看,多年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2017年以来,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及将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整合,组建银保监会等,形成“一委一行两会”格局,一套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框架正在不断健全。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等中国金融体系,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基本健全,并且进一步完善。

 

    3.回首过去几十年中国金融业发展可以得到什么经验?

 

    金融归根结底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未来中国金融要进一步走向强大,更要牢牢守住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基本点,如此才能健康和长远发展。一旦脱离实体经济,金融风险就会出现。

 

    同时,金融业发展更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最根本动力。1978年之前,计划经济制度不允许有商业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出现,但因为当时特定环境,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定在特定领域,比如早期工行只能做工商企业短期信贷,建行只能做大项目融资,中行做出口业务融资等,只是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逐渐放开竞争,他们才逐渐地跨领域做业务,从而出现竞争,各自业务边界开始模糊。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这样的竞争。而开放会带来外国经验、外部资金,也会带来外国机构的竞争,说到底,金融是一个竞争性而不是垄断的领域。

 

    同时要注意的是,竞争也容易越过行为边界,创新有时也会跑偏。这时,监管要及时跟上,以保证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有效地管控金融风险。所以,我们鼓励竞争、鼓励创新,但也要有一个框架来纠偏。因此,如何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既要不阻碍金融创新,又能防止因此带来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这是需要监管部门把握的“度”。

 

    创新有度的问题,风控也讲究步骤。其实监管永远是落后于实践的,监管需要留出观察时间,因为如果没有充分创新,还不知道风险在哪儿就管住它,肯定就没有机会创新,金融也就不可能发展。所以金融发展框架,其实就是在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与监管部门及时控制风险的博弈过程中,最终形成双方都比较认可的规范。

 

    4.您认为开放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将会如何发展?

 

    开放和金融改革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有开放没有改革,这个开放一定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中国新一轮的金融开放,堪比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金融开放,是入世以来第二次重大的金融业对外开放。过去一些核心的领域,现在基本上放开了。这一轮的金融开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新一轮的金融开放,大体上从三个维度对外资开放:

 

    第一是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例如以前一直没有放开的证券公司、寿险公司股比限制现在放开了,对于外资进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领域的限制取消了,基本实现了中外资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

 

    第二是放开业务限制,过去对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有很多隐性或者显性的业务限制。而此轮开放取消了很多业务限制,扩大了外资机构的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

 

    第三是放开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了外国资金的进入限制。这些金融开放措施,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因为大量的外资机构进来而使得中国金融领域竞争加剧。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国金融机构具有本土优势:熟悉中国的客户、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政府,还有一些金融科技的先发优势。在这样的优势面前,外资金融机构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我认为未必。过去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市场份额不高,部分原因是我们在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做得还不够。但是这一轮开放不一样,既允许外资机构相对控股以及绝对控股,不再限制外资机构持股比例,也取消了很多开展业务的限制。例如入世时规定外资银行吸收存款每笔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现在这个限制取消了,实现国民待遇了。在这样的开放背景下,外资机构在未来3—5年内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机构产生真正的竞争压力。对于中资金融机构来说,竞争力和效率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很难应对挑战。

 

    5.随着保险公司日益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行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随着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有效管理风险、保障民众和企业财产安全、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资本市场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随着保险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方面,保险资金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作为长期资金的供给方,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结构总体更加稳定,投资风格相对更为稳健,追求稳定、长期的现金流回报而非投机收益,因此与中长期投资活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过去几年中,保险机构在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债券市场流动性、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保险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还表现在风险管理方面。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种责任险等保险产品日益丰富,在满足企业、政府、城乡居民管理风险需求的同时,保险业自身的能力建设不断强化,专业化分工日趋深化。

 

立足当下

 

    6.您认为当前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未来全球金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金融业对数字技术掌握的水平,包括收集、掌握、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原因在于数字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金融效率。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不在金融风险,而在于缺少竞争力。尽管从短期来看,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很大;但从中长期看,没有竞争力才是最大的风险。

 

    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观察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从国际市场竞争力看,尽管我国国有四大行位于全球前四,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却不强。中资银行海外收入和海外利润占全部收入和利润的比重均不超过10%,而从国际标准看,跨国银行集团在海外市场的业务收入和利润占比都在50%以上。

 

    从国内来看,我国金融体系缺乏效率,突出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有人认为,融资难是国际现象,是世界级难题,言下之意是中国并非特例。但我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格外困难。举例而言,有的国家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可以长达7年,而中国绝大多数是一年。尽管可以展期,但展期比重并不高。此外,中小企业基本上拿不到固定资产贷款。再以融资担保体系为例,我国信用担保的放大倍数只有2倍,而美国和日本在50—60倍。

 

    除了机构竞争力弱,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不够健全。导致金融市场尽管规模不小,但效率并不高。金融市场最关键的能力在于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创新能力、全球资源调配能力,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弱,且在全球金融市场规则制定和调整过程中的发言权有限。

 

    7.我国保险业起步时间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请您谈一下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还不能充分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民众健康、平安、养老等需求。和发达保险市场相比,我国保险市场发育水平不高。2018年我国保险密度为406美元,位列全球第44位,距离全球平均水平682美元有较大差距;保险深度为4.22%,位列全球第38位,与全球平均水平6.09%相差1.87个百分点。此外,我国保险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保险机构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缺陷。无论是国有控股保险公司还是民营保险公司,公司治理均存在“形似而非神似”的问题。董事会不健全,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职责不清,高管层职责定位存在偏差,监事会监督不到位,战略规划和绩效考核不科学,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弱化了监管制度的微观基础。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保险业的方向。前些年,寿险产品的投资理财功能被放大,保障功能被弱化,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几乎没有保障功能的单纯投资型寿险产品。人寿保险的长期保障功能是保险业的竞争优势所在,而当寿险保单成为单纯投资工具时,不仅丧失了保险的功能和优势,也很容易带来资产负债失配,导致现金流风险,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是国际竞争力不足。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全球金融市场运作能力不足所限,我国保险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力较弱,不仅少有保险公司“走出去”,而且已经进入海外市场的保险公司也未能取得优秀业绩。

 

    四是保险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有待提升。随着金融科技不断向保险业渗透,产品设计、定价、营销、理赔等关键节点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更好地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总体上看,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保险大国,但要真正成为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保险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2018年4月以来银保监会对外发布的涉及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有14条,包括放宽和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您对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看法是怎样的?

 

    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在承诺期内切实履行了保险业的全面开放承诺。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逐渐加大,外资保险机构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外资机构数量稳步增长。2018年,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示精神,在依法合规、严守风险底线基础上,持续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各项开放措施落地实施,同时受理和批准了多项市场准入申请。在完成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筹建重庆分行、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大韩再保险公司筹建分公司等10项市场准入申请审批后,还批准了香港集友银行有限公司筹建深圳分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其中,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

 

    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您认为是否有构建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您对防范保险领域重大风险有何建议?

 

    自从1979年我国保险业复业以来,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多,保险公司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保险公司的风险若不能及时化解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建立规范有效的保险公司风险化解和市场退出机制对我国金融市场十分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使保险公司经营不善的风险和损失在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摊,有利于保障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有利于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增强金融市场风险意识,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市场纪律。面对复杂的金融风险局面,未来需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在防范保险行业重大风险领域应抓好以下重点:

 

    第一,防范风险要由被动的堵风险方式转向更加主动的寻找漏洞,加强预防性措施。为此,一是需要加强保险机构股东和高管的资质管理,提高尽职要求和违法违规处置力度。二是加强对底层资产情况的信息披露要求。引导保险机构查找风险漏洞,加强对杠杆系数的控制。三是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缴纳方法等避免保险公司逆向选择,从固定费率转向风险费率促使保险公司更好防范风险。

 

    第二,加快推进改革,有序释放局部风险。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前提下,适度提高金融风险容忍度,用“小震”释放经济系统内在的风险压力。为此,一是树立各负其责、尽职免责的理念,避免出现因风险责任分担不合理而导致规避责任的不作为现象。二是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风险约束。三是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风险外部约束。由于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经营风险对公司高管的约束力有限。

 

    第三,治理保险机构风险须注重改善其外部环境,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此,一方面,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提升金融信息收集效率,促使现有征信系统提高覆盖面和使用者范围,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征信数据库,并提高对征信数据的再加工水平。

 

    第四,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必须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性、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风控能力。

 

展望未来

 

    10.未来,您认为中国如何进一步向金融强国迈进?

 

    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清醒看到,向金融强国迈进任重而道远。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就是一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依然在路上。向金融强国迈进,下一步至少在四个层面努力:

 

    第一,进一步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中资金融机构要更多地走出去,加大海外资产布局,提高海外收入、利润占比,更要加快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改革,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率,提升海外盈利能力,如此才能在海外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第二,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为目标,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不断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建设一个真正有广度、深度、弹性,有创造力的金融市场体系。这也需要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改进。

 

    第三,要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要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这包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第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包括在行业准则修订等方面更深入地参与等。

 

    11.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保险业又将如何更好发展和服务民生?

 

    我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转型期,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保险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需要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推进,现有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促进养老服务业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

 

    第二,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扩大社会就业。同时,也可以分散保险机构的投资风险,获取稳定投资收益。

 

    第三,满足家庭不断增长的财富管理需要。国际经验证明,保险业完全有条件为家庭部门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帮助客户拓展财富管理渠道,在财富分配、财富转移和财富传承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深度参与国家治理体系,支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多重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增多。依靠政府大包大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参与、协调互动的治理机制。这种现实需求为保险业参与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条件。

 

    12.您认为未来保险业将会遇到哪些机遇与挑战?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保险业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达到全球平均保险密度,我国将实现年度保费收入6万亿元;如果能够赶上成熟保险市场的平均水平,保费收入则有望超过30万亿元。届时我国保险业的总资产将达到150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比重将达到20%左右,从而有效地优化我国金融结构。

 

    同时,在内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中,我国保险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严控风险的大环境下,长期以来保险业赖以为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拥有长期国际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外资保险机构,很有可能与我国保险机构形成较强的竞争。中资保险机构只有抓住机遇,加快转型,进一步提质增效,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实力,实现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