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从偿二代二期风险综合评级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精细化发展(2023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3-03-03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 王光剑

 

    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心。作为中国保险业制度创新的重要里程碑,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自2016年正式建成实施,历经6年实践探索,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年12月推出了偿二代二期规则。本文将结合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中风险综合评级新变化、新要求,探讨新的监管要求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建设的影响,并就公司如何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助推行业走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与建议。

 

    一、偿二代二期风险综合评级实施背景

 

    偿二代一期规则立足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在推进保险监管现代化建设,引导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期基础上,二期工程肩负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其建设必要性和实施背景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贯彻宏观金融监管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金融风险诱因和形态更加复杂。中央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给予高度重视,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这在国内外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它为金融监管、保险监管指明了以风险、问题为导向,暴露、化解实质风险的新方向。偿二代二期工程是银保监会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补齐制度短板的重要举措。

 

    (二)顺应行业风险特征变化

 

    当前保险行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型“阵痛”阶段,行业原保费增速由2016年峰值期的27.5%下降到2021年的4.05%,新保保费收入断崖式下降。公司治理薄弱、资本质量不实、资产负债错配、业务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等长期积累的沉疴痼疾“水落石出”。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保险模式、产品形态等日趋多元化,风险形态更加复杂,风险隐蔽性、危害性显著增强。偿二代二期承担着治乱象、溯本源、促转型的重任。

 

    (三)实现一期制度迭代升级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没有标准范本,也无法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摸索、铺垫积累、持续深入的过程。偿二代二期规则根据一期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调整优化、迭代升级。以风险综合评级为例,一期评级指标数量多、覆盖面广,包含部分过程性、合规类指标,以清单模式指导公司需关注的风险点。经过6年运行,行业公司基本建立起了符合监管要求的管理体系,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风险管理停留在合规性的被动防守,难以真正融入战略、指导经营、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二期监管评级规则亟须提高风险敏感性和结果区分度,增强分类监管指导价值,强化刚性约束。

 

    二、偿二代二期风险综合评级规则特点与行业影响

 

    (一)二期风险综合评级规则特点

 

    偿二代二期规则延续了一期的风险、问题导向和三支柱监管框架。作为二支柱中对保险公司综合风险水平的结果性评价,二期风险综合评级着力完善了一期指标数量多、风险敏感性弱、结果区分度低等不足,进一步强化了针对性、准确性和差异化三大特点。

 

    1.针对性。二期对指标内容和分值均进行了大幅调整,重点突出,风险敏感性显著提高。一方面将指标数量由400余个精简至100余个,对操作风险板块指标进行分类重组,聚焦主要风险领域;另一方面提高重点监管领域指标权重,如可资本化风险、公司治理、流动性风险板块指标数量最少,但板块权重很高,内源性资本占比、持有关联方资产占比、年度累计净现金流等重点指标会直接对公司的总分产生影响。

 

    2.准确性。从指标类型上看,二期指标100%采用量化可回溯的结果性指标,着重反映公司风险的客观情况和长期表现,避免了一期过程指标难回溯、定性指标难客观的问题,确保业内指标理解一致、报送数据可比。同时在指标评分上采用基准对标法与同业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映绝对要求与相对位置。监管评分环节系统自动计分,监管审议调整确定最终结果,确保评级从数据到结果均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风险水平。

 

    3.差异化。评级结果分为A、B、C、D四类,一期A类公司占比超50%,结果区分度较小,分类监管结果运用较弱。二期A类和B类细分为A/AA/AAA和B/BB/BBB,公司风险水平差异进一步凸显,结果运用场景进一步丰富,评级结果切实与部分业务的市场准入相挂钩,并纳入公司绩效评价,真正实现了对不同风险水平公司的差异化监管,提高了风险约束力。

 

    (二)二期风险综合评级实施的行业影响与导向作用

 

    从二期评级近三个季度的运行情况来看,评级结果较一期总体下沉,A类公司占比从约50%下降为不足25%,尾部C、D类公司数量增加,部分公司实质风险暴露(见图1)。此外,二期细分类别的设置能够精准揭示个体公司的风险变动,公司评级结果波动较一期放大。二期评级结果为分类监管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依据,倒逼保险公司遵循监管导向,转变管理思路与模式,提升管理质效。其对公司风险管理的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678064033790_1678064121478.jpg

 

    一是风险管理理念从“底线合规”向“顶层风控”转变。二期风险综合评级评价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以合规为导向的“小风险”概念,指标中包含了大量业务经营和战略发展相关指标,充分凸显了风险与公司战略相伴相生、与业务经营相互融合的“大风险”理念。监管大量采用行业排名评分的方法,也表达了“风险”区别于合规底线要求,无法通过简单地设置阈值评判达标与否,风险政策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需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纳入权衡、取舍和考量。二期规则下,各类不同经营策略的公司评级结果将出现显著分化。

 

    二是风险管理方式从“强报送”向“强管控”转变。二期风险综合评级从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体现风险的角度聚焦重点风险领域的结果性指标,一方面较一期大幅降低了公司数据报送、监测的难度,为公司风险指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另一方面对公司风险管理实质管控、治理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从“报”“测”向“管”“控”转变,公司风险管理必须“接地气”“见实效”。

 

    三是风险管理角色从“被动敦促者”向“统筹参与者”转变。要在行业对标的规则下切实改善指标表现,风险管理者需“躬身入局”,改变过去风险管理被动性、滞后性的特点,主动从整体视角统筹建立管理机制与流程,以指标为切入点熟悉业务流程、运营模式及风险点,推动相关部门协同优化,推进风控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风险管理者需持续关注监管与同业动态,及时对标同业分析差距,根据外部情势变化指导内部工作的开展。这一导向对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此以往,将有效促进行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水涨船高。

 

    三、太保寿二期风险综合评级工作实践与探索

 

    二期下,太保寿借力监管新规要求,以风险综合评级工作为切入点和抓手,重构风险管理视角与方法,完善风险管理工具与文化,提升风险管理实效与价值。公司于2022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分获A和AA类评级。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公司实践经验进行介绍说明。

 

    (一)点面结合:重点风险分类施策

 

    公司建立了风险综合评级指标分类管控方法论,由面到点识别重点风险,由点到面补齐风险缺口,实现风险点的精细化识别、监测、整改、管控。

 

    第一,高质量的指标数据是精准识别风险的基础,公司通过编制数据口径字典对行业通用的监管指标口径进行内化与细化。编制时,结合监管要求、公司可操作性与同业做法,明确指标的填报口径、取数路径、统计步骤、填报依据,确保指标数据既满足监管考察初衷,又适用公司业务模式、准确反映公司风险实况。同时,公司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年度数据真实性检查、系统数据对接等方式,多措并举保障基础数据质量。

 

    第二,对重点风险指标开展分类分析。综合考虑监管评级结果、指标扣分程度、公司风险偏好等因素,筛选、编制重点管控指标清单。清单主要包含两类指标:一是当前表现稳定无失分,但指标波动频率高,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指标。二是公司当前失分指标中需整改的指标。后者进一步根据整改必要性(指标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程度、公司是否存在实质风险)及整改可行性(整改难度与改进幅度),确定整改优先级、分步推动。清单指标可根据公司风险情况变化及时动态调整。

 

    第三,分类施策,逐一制定指标管控方案并落实。对于当前表现稳定的指标,重点提高监测频率观察指标趋势,及时对异动进行提示与管控。对于需整改的指标,按优先级逐一定制针对性整改计划:对合规内控相关指标,对内控机制查漏补缺,即查即改;对公司业务经营相关指标,深入挖掘业务痛点,力争标本兼治、中期改善;对顶层战略相关指标,自上而下明确整改目标与方向,着眼全局,长期提升。此外,除事后监测和整改外,对于有条件进行事前管控的指标,部署前置预警优化流程,形成管控闭环。

 

    经过近一年的分类管控,公司重点管控清单内的指标约30%获不同程度改善,60%的指标保持基本平稳,有力保障了公司评级结果稳定向好。

 

    (二)上下融通:风险管理融入经营

 

    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相辅相成。公司风险管理要真正融入经营,使上述风险指标分类管控有效落实,对上和对下均需建立“神形兼备”和“嵌入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向上统筹管理,向下穿透传导,做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高度融合。

 

    一期下,公司虽然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但离“神形兼备”仍有一定距离,比如风险管理文化渗透不够深入,风险约束在公司战略规划、产品设计、资产配置等核心管理决策环节发挥的作用不够核心。二期下,风险管理部需推动对上重构风险管理策略和模式,通过分级分层的报告机制,打通上至公司董事会、经委会,乃至集团层面的沟通路径,通过分层决策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风险管控口径;同时构建整体统筹的管理模式,将风险综合评级的影响纳入评估,梳理各指标的可容忍底线及一道防线相关部门的管控职责,明确风险管理部统筹协调、督导评估的角色定位,并通过制度、流程予以固化、落实。

 

    二期评级删除分支数据表,不统一设定分公司监管评价规则,赋予了总公司更大的分支机构管理责任。公司贯彻监管导向,总结一期分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的探索经验,编制了二期分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办法,对分公司的操作、声誉风险进行评价。这一新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准确”,指标精简客观可量化,差异化设置指标评分办法与分值权重,增设调节项兜底特殊情况,确保评级结果准确反映分公司风险水平。二是“融合”,对于传导的监管指标按照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口径适应性调整,确保分支机构适用;对于公司自有指标,确保风险指标与业务日常考核指标的一致性,便于分公司定责整改、拆解监测。三是“差异”,优化评级规则,综合分公司综合得分、总分排名和板块得分三大条件确定评级结果,提高结果区分度,结果总体呈现正态分布。四是丰富结果“运用”,将其应用于分公司班子考核、人员任用、现场检查、荣誉评优等多个方面,通过指挥棒方式牵引机构主动提升风控能力。

 

    (三)提质扩面:管理工具与文化保障并重

 

    风险管理工具与文化方面,公司通过深化系统运用与考核方案优化,不断提高风险综合评级的风险管理质效,拓展管理广度与深度。

 

    系统方面,公司以夯实数据基础和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推动了功能升级、数据共享、任务整合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二期风险综合评级系统除以满足监管数据报送为主的功能外,需具备更强的内部管理支持功能,如灵活模块化的任务管理,数据开放接口与自定义分析,标准化分析报告的自动生成,整改全流程的线上跟踪与成效评估等;第二,公司持续推动手工统计指标的系统化及风险系统与各基础数据系统的对接,加强各条线信息数据共享,通过数据交互带动风险与业务更深更广的互动;第三,公司探索建立风险数据集成平台,整合风险综合评级、非现场监管数据报送、关键风险指标等风险数据报送任务,共享通用数据,简化任务管理,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为打造集数据报送流程管理、风险指标数据库、风险数据分析报告于一体的综合风险管理平台做好准备。

 

    文化方面,公司绩效考核重点关注考核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和牵引有效性,推动良好风险文化的形成。考核兼顾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将监管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和指标扣分纳入相关部门的结果考核,将风险综合评级日常履职情况(如数据报送质量、整改有效性等)纳入过程考核,在各部门风险管理考核总分中各占一定的比重。此外,公司持续推进将重点领域风险指标纳入业务条线考核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厘清事权与风险责任,将底线思维、风险收益、考核问责等风险文化理念融入一道防线日常经营管理。

 

    四、偿二代二期风险综合评级工作前景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要求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作为社会风险的“压舱石”,保险业更应稳字当头,坚守本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偿二代实施以来,见证了行业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偿付能力管理建设之路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之路,二期规则的落地实施发挥着承前启后、助推转型、重塑格局的关键作用。二期风险综合评级实施过程中,保险公司应当持续深化对监管制度的理解认知,发挥偿二代风险导向作用,指导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深层次、精细化发展,提供顺应市场发展新形势的风险管理思路和实践经验,助力监管持续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提升偿付能力制度执行效果。行业当携手并进,发挥风险管理核心价值和效用,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陈正光,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陈鹏,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林纯,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高级经理;沈婧,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经理参与文章撰写。

 

    参考文献:

 

    1.郭树清:“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11月。

 

    2.赵宇龙:“建立多维、立体、开放的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监测体系”,《保险业风险观察》,2019年3月。

    3.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解析偿二代二期,助力保险公司平稳过渡”,2021年4月。

 

    4.兴业证券:“保险行业专题研究:偿二代二期新规落地,精细化监管重塑格局”,2022年2月。

 

    5.汪健兵、林纯、沈婧:“发挥偿二代风险综合评级实施效果,推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上财风险管理论坛》,2018年9月。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