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监管之声:发展绿色保险助力山西转型综改的实践与思考(202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4年1月

 

(2024年第1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

 

    山西是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在新时代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总局党委部署,扎实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化险和提质增效,在城商行和农信社领域分别推动组建山西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注入金融活水。其中,以绿色保险为重要抓手,引导保险机构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促进了山西高质量发展。

 

    一、山西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发挥绿色保险功能作用

 

    (一)发展绿色保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保险作为市场经济中管理环境风险的重要工具,可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损失补偿和资金融通等方面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助力修复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要求的重要抓手。

 

    (二)发展绿色保险是实现山西“两大使命”的必然要求

 

    山西正举全省之力积极落实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和能源革命“两大使命”,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将山西建设成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必将衍生出巨大的和形式多样的财产保险保障需求、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和资金融通需求,需要充分发挥绿色保险作用,助力山西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三)发展绿色保险是山西抵御困难挑战的必然要求

 

    山西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煤炭产区,长期以来的发展规划以煤为基,2022年山西煤炭产量超13亿吨,占全国产量近三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多年来的超负荷开采,造成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大大制约着山西绿色发展的进程。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需求难以迅速转变,技术改造尚需逐步进行,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相对滞后,低碳经济意识淡薄,经济结构单一,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此外,山西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暴雨、洪涝、干旱、冻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制约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风险保障。

 

    二、绿色保险支持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紧紧围绕山西新旧动能转换和生态环境优化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原银保监会《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引导辖内财险机构不断完善绿色保险机制、推广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绿色保险模式、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技术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持续提供风险保障。

 

    (一)积极服务节能低碳产业

 

    一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专属保险保障。指导辖内财险机构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引领社会出行方式向绿色模式转变。2022年,山西新能源商业车险共承保车辆21.65万辆(次),签单保费7.15亿元。二是保障绿色交通设施建设。承保太原地铁1号线和2号线、汾石高速、浮临高速、离隰高速、国道108线改造、集大原高铁、雄忻高铁等项目,为绿色交通设施建设提供风险保障312亿元,已赔付支出1631万元。三是服务能源结构改变。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迭代更新,为全省1668个光伏发电站提供437亿元风险保障,已赔付支出663万元,有效提高电站运营安全性。四是助力能源结构升级。针对山西焦煤、晋能控股等省属重点能源企业的节能改造升级,设计专属风险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计划,提供综合风险保障计划和ESG绩效管理体系支持。2022年,承保1281家新能源企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926亿元,已赔付支出2023万元。五是大力推进险资入晋。举办险资入晋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接会,引导各保险法人机构加大对山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各保险法人机构投资山西能源、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余额478亿元,为山西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二)积极服务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大力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在全省高风险领域推广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2022年累计为全省796家(次)企业提供保险保障,覆盖煤矿、电力、化工、金属冶炼、污水处理、金属制品等多个行业,保险金额25亿元,已赔付支出2357万元。二是为生态治理工程提供风险保障。承保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生态治理工程、汾河廊道水生态及盐碱地综合治理与提升工程、大同御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和浑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以及长治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提供风险保障超119亿元,已赔付支出1289万元。三是加强禽畜无害化处理。强化财险机构和无害化处理公司联动机制,引导农户做好病死牲畜的无害化处理,杜绝承保牲畜病死后被随意抛弃、转卖等现象,切实减少环境污染。

 

    (三)积极服务固碳能力提升

 

    一是着力发展林木保险。指导辖内财险机构积极开发森林、园林和果树保险,2022年为全省森林等生态资源提供风险保障622亿元,已支付赔款3183万元。创新开展碳汇指数保险,为1.63万亩湿地提供风险保障46.26万元,增强森林蓄积量,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积极助力农业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未转移就业收入损失保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国率先开办,玉米、苹果“保险+期货”和杂粮价格保险等试点陆续落地,野生动物毁损责任纳入中央财政补贴险种,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险支持。2022年为全省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237亿元,参保农户382万户次。三是建立古树名木保障机制。与各地林业部门沟通,2022年以来共为山西9952株古树名木提供3.86亿元风险保障,助力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

 

    (四)积极服务社会治理

 

    一是巨灾保险成功落地。2021年8月,推动山西9个厅局联合印发《山西省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在充分考量山西省情的基础上,将保险责任从单一地震扩展为地震、暴雨、洪水、暴风、突发性滑坡、泥石流、地面突然下陷造成的直接损失。2022年7月在太原试点,为太原市普通农村居民及边缘易致贫户(包括突发严重困难户)、“两属两户”等特殊群体共计36万户家庭提供风险保障357亿元;2023年在临汾试点,为33万户家庭提供风险保障331亿元。二是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险作用。积极拓展安全生产责任险覆盖面,推动财险机构按要求开展事故预防服务,增强事故风险防控保障。2022年累计为全省18131家(次)生产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604亿元,有力支持全省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发展。三是积极推广公路堤坝灾毁保险。与气象部门联合确定重点易受灾区域,针对全省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路段以及养护高风险路段推广灾毁保险,降低地方政府部门公路抢修和生态修复成本,提高公路交通“抗灾保通”能力和生态环境恢复速度。

 

    (五)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一是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指导财险机构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为承保企业提供线上风险预警服务,组建风险管理专家队伍,提供线下风险隐患排查服务,打造“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赔付”的立体性服务模式。2022年累计为全省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企业提供事故预防服务39471次,为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企业提供事故预防服务446次。二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帮助农户应对极端灾害。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为种植业承保地块提供数据采集、作物识别、长势检测、灾情监测以及灾害损失评估等服务,针对极端天气将气温、降水、风力等气象指数设定为触发赔付的参数,降低定损困难,提高理赔效率,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户应对极端灾害。三是提供各种救援及上门服务。向农户捐赠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农用物资,无人机、农药喷雾器、声呐光波驱赶器等防灾减灾物资,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降低农作物风险隐患。依托农机局对农机用户开展“车险+N”服务,提高农机保险服务水平,助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六)积极参与降碳低碳转型

 

    一是积极应用低碳维修技术。加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推广使用,指导财险机构搭建理赔绿色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汽车低碳修复覆盖范围,在维修中充分应用钢丝拉圈修复、大灯抛光修复、大灯支架熔丝修复、铝材焊接修复以及电池低碳环保修复等低碳修复工艺。2022年以来,全行业累计使用低碳修复零件9.5万件,降低社会制造成本超2亿元。二是推进车险理赔线上化。加强与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及太原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沟通合作,实现太原市轻微交通事故线上视频快速处理,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事故处理效率。指导财险机构推行线上一站式案件处理,通过远程智能控制平台实现线上实时定损,2022年山西各财险机构查勘定损人员和车辆出勤数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三是指导行业积极践行ESG理念。倡导无纸化办公和运营,充分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简化保险服务流程,向保险消费者推广线上自主投保、申请理赔等服务,大力推行电子保单,向消费者提供低碳环保的保险服务。

 

    三、山西绿色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各险种发展程度不同。安全生产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规模及保险深度在全国排名靠前,巨灾保险刚刚起步,为低碳产业、生态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升级等领域提供服务的工程险、企财险、责任险、货运险等覆盖面有限,保险功能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二是各市发展差异较大。保费规模最大与最小的市差距在3—4倍,增长速度也大相径庭。2022年,长治安全生产责任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2.5%,大同同比下降35.2%。三是各机构业务集中度高。绿色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成立时间较长和市场份额较大的财险机构。2022年,山西1家财险机构承保的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收入占到全省总保费的近一半,4家财险机构承保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到全省总保费的96.8%。

 

    (二)发展依靠政策主导,投保动力不足

 

    一是安全生产责任险在高危领域强制开展,其他行业参保意愿不强。安全生产责任险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在高危领域强制开展,但其他行业企业对安全生产责任险保护职工权益、排查安全事故隐患等功能认识不足,企业投保意愿不强。二是环境污染责任险以规范性文件突出强制要求,参保率在五成左右。环境污染责任险主要依据山西省《关于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开展,突出环境污染责任险承保的强制性要求。当前环境污染责任险承保范围主要指向突发性、偶然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企业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加之环境成本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企业投保内在动力不足,不参保、脱保、断保现象时有发生,2022年山西环境污染责任险参保率仅55%左右。现实中更多的渐进式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领域保险产品较为欠缺,不足以应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多元化需求。三是农业保险业务几乎全部来源于政策性险种。农业保险发展很大程度依靠各级财政部门推动,绝大部分业务为中央和地方政策性险种,商业性险种占比在5%以下。2022年山西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4.8亿元,占全部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的96.4%,商业性险种占比3.6%。四是城市居民尚无巨灾保险保障。巨灾保险依据《山西省城乡居民地震等巨灾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推动,太原、临汾等地相继开始实施巨灾保险制度。由于巨灾损失发生频率较低,且大部分民众将灾后重建希望寄托于政府,居民自主投保意愿不强。以太原巨灾保险为例,各级财政对脱贫户与边缘易致贫户、“两属两户”等特殊群体和农村居民给予100%的保费补贴,对城市居民只有省级财政提供10%的财政补贴,城市居民需要自己支付保费,投保意愿不强,且按户收取保费存在一定困难,针对城市居民的巨灾保险一直没有起保。

 

    (三)政策激励效果有限,产品供给不足

 

    一是认定标准缺乏。2022年11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印发实施,首次明确绿色保险内涵及业务分类,但实操中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绿色项目、绿色产品等亦缺乏具体界定依据,掣肘绿色保险客户界定、差异化产品设计等。二是政策支持不足。安全生产法要求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其他行业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以规范性文件要求强制投保,权威性、指导性相对有限。2023年,山西省《关于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已满5年,将于年内废止,目前只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保留强制规定,其他法律都是推荐性条款。三是激励约束欠缺。有关政策虽明确对投保企业污染防治项目予以财政专项资金、信贷支持等倾斜,但具体实施中鲜有配套激励政策,绿色保险补贴有限。四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大部分绿色保险险种具有“低频高损”的特点,高损失、高赔付等问题对财险机构风险管理、承保定价以及理赔定损等提出较高要求,环境污染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相关投保企业涉及的地理、行业、管理水平等差异较大,一定程度加大了费率厘定的难度。个别绿色保险险种如新能源巡游出租车保险等受政策约束,盈利空间有限。保险机构绿色保险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储备相对滞后。

 

    四、推进绿色保险支持山西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绿色保险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支持

 

    加快出台绿色项目和绿色产品认定标准,为绿色保险有序规范发展提供指导支持。加快确定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责任标准,建立环境问题信息披露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环境污染责任险更好落地实施。调整扩大巡游出租车等高风险业务商业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区间,更好满足保险保障需求。加快制定安全生产责任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高危行业领域事故预防服务标准,为承保机构开展预防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约束和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提供绿色保险服务机构实行优惠的财政、税收和奖补政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大险资入晋力度,增强绿色保险发展协调性。

 

    (二)改善绿色保险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

 

    积极创新清洁能源、节能改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科技、生态碳汇、碳排放权交易、安全生产和巨灾等领域的保险产品,扩大现有产品覆盖面,深入研究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探索“保险+服务”“保险+科技”等模式,提供风险预警、防灾减损、快处快赔等多层次、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有效建立与社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特定领域实施强制保险,充分发挥费率的杠杆作用。密切关注费率水平对企业投保率的影响,提高产品定价的合理性。由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数据库,促进保险机构与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农业生产、应急管理、金融监管等跨部门联动,收集、更新并整合全国范围内环境污染、绿色产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巨灾保险等承保和理赔信息,为科学合理开发设计绿色保险产品和费率厘定等提供数据支持。注重人才培养,完善投保、承保、理赔等绿色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大绿色保险宣传力度,提升绿色保险认可度。

 

    (三)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缓释经营风险

 

    探索设立专业绿色保险公司,提高绿色保险专业化运营水平。通过与其他保险机构成立共保体、与再保险公司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绿色保险再保险机制。探索“保险+期货”模式,进一步分散风险。健全超赔风险兜底机制,设置赔偿限额,缓释保险机构因非预期巨额损失可能引发的破产风险。通过提取部分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财政拨付共同出资等方式设立绿色保险专项基金,加强极端突发情况应对。加强信息科技在风险模拟、风险监控以及压力测试等方面的运用,强化环境风险管理,优化绿色保险方案。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