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年7月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精算部总经理 侯晋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高级经理 韩彬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高级经理 洪乐
风险管理对于寿险公司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与寿险经营的特点密切相关,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需手段。保险保障本质是将单个标的的风险聚集成池、统一管理,采用保险进行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进行研究、量化和分散的过程。以风险为经营对象和寿险合同的长期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特征: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给寿险公司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围绕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展风险管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寿险公司经营的逻辑和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一)长期负债经营模式
寿险合同服务于客户在完整生命周期、健康周期内对于“生老病死残”的保险保障需求,期限上明显超过存款、理财等客户日常接触的金融产品,其中终身寿险、养老年金等更是典型的跨多个经济周期的产品。
为了更好地匹配缴费期间和投保人的缴费能力,通常寿险合同保费期间短于,甚至远短于保障和服务周期,例如缴费5年即可获得终身保障。在寿险定价时,寿险公司基于身故或疾病等发生概率、费用成本、定价利率等因素,帮助客户实现了支付能力和保障需求的跨期匹配。前期收取的保费超出运营和保障成本的部分作为准备,支持后续保险责任支出需求带来的负债,这就是寿险长期负债经营的典型模式。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这一模式使风险因素产生了横向相连和纵向相依的交互影响。
(二)风险因素复杂
首先是风险的种类复杂。从负债端来看,不同的承保责任对应了生、老、病、死、残等发生率风险,客户行为特征对应了退保率风险,公司的成本管理成效主要对应费用风险。从资产端来看,投资涉及的不同资产大类、不同风险等级、不同币种、不同交易对手带来了价格风险、利差风险、汇率风险、违约风险等。从资产和负债的联动来看,资产和负债的差异会体现在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除此之外,公司还面临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公司治理等难以量化的风险,高度依赖公司的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企业文化的良好导向。
其次是风险特征复杂。在较长的经营周期内,各风险因素呈现趋势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的特点:长期来看,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统计学等因素变化,呈现趋势性特征;中期来看,风险内在规律、外部管理等因素使风险呈现周期性特征;短期来看,则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呈现波动性特征。同时,各风险之间还存在关联性,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可能出现某一风险因素的急剧变化引起关联风险因素的连锁反应和集中发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波动聚集性。
(三)利益相关方多
保险公司经营中涉及了客户、渠道、公司以及股东等主要利益相关方,各方的利益诉求都不相同。客户是保险需求的起点,主要诉求是优质保险保障和服务,以及合理的性价比。渠道是客户需求转化为公司业务的具体通道,主要诉求是佣金和手续费。公司是保险保障的提供者和经营管理的实施者,主要诉求是有足够的资源支持经营管理。股东是公司资本金的提供者和风险承担者,主要诉求是足够的经营效益回报。
利益相关方众多,风险管理不仅要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还要平衡好各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例如,如果保险公司合理审慎的设定产品现金价值水平,可能从短期来看客户没有获得最宽松的退出条件,但从中长期来看,合理的现金价值水平支持下,公司可以开展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发挥长钱长用、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提升中长期收益,进而用以增加客户利益、渠道利益、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
(四)内外部约束多
寿险公司经营面临众多内外部因素约束。
从外部来看,社会发展阶段、人口统计学特征、宏观经济和市场状况、科技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等共同影响行业处在怎样的宏观环境下、可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式,管理具有怎样特征的风险,又能够获得多少的预期收益,因而也共同决定了寿险行业风险和效益组合的理论边界。
然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公司的资源禀赋条件、组织和利用相关资源的能力、对于风险的容忍意愿等等共同形成了公司内部的约束条件。例如,偿付能力管理是寿险公司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有多少可用于抵御风险的资本、如何将有限的资本配置在不同的业务和资产中,决定了公司在多大程度上把理论边界变成自身实际的可决策空间,也就是公司自身风险和收益的有效前沿。风险管理能力越强,有限的资源就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公司的有效前沿结果也将更加优化。
二、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寿险公司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寿险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将深刻影响寿险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也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发生变化
一是人口结构变化。在年龄结构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潜在客户的主体年龄段上移,健康、养老和护理需求同步增加。在城乡结构变化方面,城市人口占比提升,潜在客户的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风险管理认知显著变化,对各种形态和功能相对复杂的保险产品接受度也更高。以上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长寿风险、疾病发生率风险、长期利率风险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利用不同的产品和业务形态来管理相关风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保险事故发生率和相应成本出现趋势性变化。经济增长、自然环境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医学进步等引起疾病谱显著变化。诊疗手段的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导致疾病检出率不断提升,检出时间不断提前,疾病发生率恶化趋势明显,但是死亡率明显改善。自然通胀、社保覆盖面更广、更多特殊药品和先进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使得医疗成本有所变化。以上变化对寿险公司而言,意味着发展健康险业务、含身故保障责任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发生特征变化,也必然对风险管理提出新要求。
三是可承保人群发生了变化。随着寿险业扩面提质、越来越多地从保疾病到保健康功能延伸,寿险公司将更多地覆盖亚健康和慢病人群、既往症甚至罕见病群体的保险保障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这些人群自身具有高度个性化的风险特征,因经验数据不足,完全基于传统大数定律的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何扩大数据获取面,并且更加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开展风险识别、度量和管理,是寿险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是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新发展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面临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产业结构特征也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会影响寿险业经营标的相关的风险,也会影响寿险经营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稳定器和社会减震器职能的责任使命,需要我们前瞻性地做好风险管理布局。
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呈现新的特征。首先,资本市场成熟度显著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容量和基础设施水平发生质的变化,市场参与主体、可投资品种日益丰富,投融资方式逐步多元化。第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更加灵活宏观调控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投资者行为模式都将影响未来市场传导机制特征。未来寿险公司进行资金运作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将更加丰富,风险和收益特征也将有所变化。
(三)寿险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但仍需强化
随着行业发展和进步,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日益丰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一是对寿险公司的本质规律把握更准确,经营的专业度提升。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仍需加强各个经营环节的科学资产负债管理观。三是积累了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但仍需要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是运营效率有所提升,但仍需多措并举推进降本增效。五是保险风险管理链条已向服务延伸,但相关一体化风险管理能力需提升。
面对行业的新挑战、新机遇,寿险公司需要在不断积累经验与提升能力的基础上,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深化内部改革,强化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阶段寿险风险管理中需要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更重视在广义资产负债管理统筹下开展风险管理
在当前发展阶段,基于上述寿险经营逻辑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需要寿险公司在制订科学的管理目标与坚持健康的经营理念基础上,主动前瞻、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更加重视资产负债管理统筹。
鉴于寿险公司经营管理所面临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做好各环节风险管理,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在资产负债管理统筹下,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管理、销售管理、资产管理、运营管理、成本管理等共同努力、加强协同,着力做好利差风险管理、死病差风险管理、费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同时加强资本管理。
1.利差风险管理
利差风险管理对寿险业至关重要,这与寿险的长期性、前置收费特性等密不可分,寿险需要这些特性来为消费者提供合意的保险保障,因此管理好利差风险也是保证寿险长期保险保障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要点。
目前我们要更关注:一是如何在资产负债管理基本框架下更加灵活的开展投资配置,兼顾风险与收益。二是不同形态业务的均衡发展,做好浮动利益管理和销售的适当性管理。三是加大利率可变型产品的研究力度,同时做好消费者预期管理。四是持续加强相关研究,包括对长期利率的中枢和波动研究、投资风险与负债风险的关联因素研究等,不断增强跨周期风险管理能力。
2.死病差风险管理
做好死病差风险管理,要从定价经验和实际业务管理两端入手,做好风险规律认知和长期偏离管理。
一是加强基础发生率研究能力。当前环境下,需要研究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影响,前瞻性地考虑对相关经验的未来影响和变化趋势。二是通过多元化手段逐步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充分考虑区域、人群等风险特点,合理规划业务结构,避免风险聚集,减少单一风险事件对整体运营的影响;通过加强服务和过程管理,从保疾病过渡到保健康,逐步提升风险减量管理的能力。三是加强业务端承保风险与定价经验的长期偏离管理。通过加强对销售人员和客户的风险普及与教育,提高其对风险和保险定价关系的认识;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承保端和理赔端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加强市场追踪与回溯分析,强化对业务质量指标的监测、管理和回溯。
3.费差风险管理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做好降本增效尤为重要。近年来,无论是在监管引导下,还是出于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地定价、制定预算、监测和考核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流程优化来提升费用使用效率的实践案例不少,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费差风险,特别是在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重点领域,要持续加强管理,降低费差损风险。
4.流动性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的有效匹配。不同时期,流动性风险特征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和自身业务模式统筹考虑保费收入的时间分布、投资资产的变现能力、再保险安排的有效性以及保单持有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做好各方面的流动性匹配。
一是设定合理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并定期监视与调整。二是不断提升管理手段,加强资产负债匹配量化管理能力,促进流动性平衡。三是做好销售适当性管理和客户需求匹配,降低集中退保等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也避免因退保高企进一步加剧资负错配。四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逆周期管理,通过建立匹配不同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的多元投资策略,动态调整资产配置,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平滑流动性波动。
5.资本管理
资本是保险公司应对潜在风险,支撑未来发展的财务资源。持有最低资本额度、保证一定的偿付能力,是面临多样和复杂风险的保险公司经营的必须条件。因为资本的约束性,资本管理的战略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承保和投资的规模、结构、风险、收益,因此,必须做好资本的充足性和有效性管理。资本管理需要涵盖对资本产生影响的所有重要决策环节,涉及产品策略、销售策略、资产配置等多个方面。要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分配公司资本,才能有效提升资本收益,提高资本的内生性,支持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二)重视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寿险公司推行科学开展风险管理的有力工具。
一要做好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顶层架构设计出发,为公司风险管理制定一套明确的操作规则、程序和标准,确保所有的经营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持续加强制度保障、强化制度执行,从而促进风险管理实践不断优化。
二要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通过内化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和传递正确的价值管理理念,在精神层面构筑起抵御风险的长城,与制度建设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公司形成系统性、长效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助力长期稳健经营。
(三)重视创新融合,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强科技赋能
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保险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必将是关系到寿险公司风险管理广度和深度、效率和成效的关键领域。
一要深化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风险管理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风险管理理念、制度策略以及实施过程等全方位的转变,要将数字化理念深度融入风险管理的文化与实践中,主动融合新技术,释放科技赋能价值,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度与成效。
二要主动构建数据安全与合规的坚固防线。在数字化风险管理进程中,数据的安全性与合规性不可忽视。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同时,要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风险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四、相关建议
寿险的独特性决定了寿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面临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继而风险管理对寿险行业而言既复杂、又重要,在科学开展风险管理的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以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寿险业进一步服务好民生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长周期考核
寿险合同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公司应该基于长期主义理念进行经营管理。如果能进一步加强长周期考核力度,则可以更好地引导管理实践,包括风险管理实践与长期经营理念相契合,鼓励做好长期资产负债管理,发挥好寿险业务和服务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寿险长期资金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更关注风险调节后的效益指标
加强风险管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味地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不是寿险业稳健经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特征,因此,建议更关注风险调节后的效益指标,更好地引导管理层更有效地平衡风险和收益,平衡长期与短期,更好地统筹安全与发展,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创造长期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相关方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更大社会价值
寿险公司管理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大数定律,经营决策所依据的经验数据充足性是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保险保障需求更多元化,对于经验数据的维度和颗粒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相关数据在规模、维度和颗粒度方面不能满足要求,保险经营中本应合理公允的风险转移将会异化为投机,与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相悖。
有效推进有关部门之间的必要数据共享机制,有利于把潜在的保险保障需求转化成有效的保险保障需求,有利于降低相关方成本、提升社会保险保障水平,进而提升整体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