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年7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晓明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金融监管局(以下简称厦门金融监管局)以新市民金融服务破题,努力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导和支持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一、以“一个主体”为“文章”破题
要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首先要破题。要破好题,就要领悟破题之道,找准破题之钥,谋划破题之策。破题阶段,我们把握了以新市民为主体的切入点。
(一)领悟破题之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找准破题之钥——聚焦新市民群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创业、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形成约3亿人规模的新市民群体,他们不仅是城市建设主力军和消费主力军,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现象,在厦门尤为明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厦门516万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达337万,剔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情况,流入人口为272万。原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后,厦门金融监管局联合公安部门对照文件中“新市民”的定义开展了一次摸底调研,结论是厦门市新市民人口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2%,调研数据与普查数据之间的细微差异源于调研将“获得户籍不满三年”的群体也纳入新市民范围。金融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那么服务好占厦门常住人口一半以上的新市民群体势必成为我们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段落。
(三)谋划破题之策——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早在2006年,国内一些城市就将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统称为“新市民”,并在保险、房贷、购车挂牌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2018年6月发布的《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先后出现“新市民”这一概念。原银保监会全面部署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以来,厦门金融监管局出台了《厦门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行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局长牵头、分管局领导具体负责、各处室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还推动厦门市政府建立了跨部门、条块结合的央地协同机制,制定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督导方案》,组织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项目“揭榜挂帅”工作,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结合厦门产业发展、区域特点、人口结构等,寻找工作突破点,精准对接。
二、以“四维服务”为“文章”起势
近年来,厦门金融监管局以新市民金融服务为突破口,围绕住有所居、业有所成、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四个维度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奠定了基础。
(一)金融保障新市民住有所居。2022年9月,互联网媒体曾发起一份关于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房需求排在前列。这一结论与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相一致。厦门金融监管局立足新市民住房安居的需求,配合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印发《厦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和管理操作细则的通知》,目前已有183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获得认定书。截至2024年4月末,辖内住房租赁贷款余额66.35亿元,同比增长19.59%,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18.35亿元,同比增长88.36%。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符合新市民住房需求的保险产品,如在传统家财险产品上叠加承租人责任、意外人身伤害等责任保障,增强新市民家庭抵御财产损失风险能力,截至2024年4月末,辖内保险公司提供支持新市民住房安居专属产品13个,保险保障金额1.04亿元。
(二)金融服务新市民业有所成。厦门市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新市民来厦创业就业,厦门金融监管局聚焦新市民创业就业需求,发布厦门市产业功能区一览表,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厦门岛内外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精准对接,引导机构创新推出“产业园区购置贷”“园区信易贷”等产品。针对新市民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不足的痛点和风险不确定及差异化显著的难点,会同厦门市人社局等4部门启动“益鹭保”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项目,“益鹭保”作为一款“政府引导、财政补贴、商业保险运作”的普惠型商业保险,有效填补新市民群体现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间保障不足的空白。截至2024年4月末,“益鹭保”产品累计为5763人次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保险保障金额34.31亿元。我们支持银行保险机构探索开发农民工工资银行保函、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为136家企业出具保函1.36亿元,为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提供有效保障。
(三)金融助力新市民幼有所育。新市民较之以往候鸟式进城务工人员的不同在于已经逐渐从个体转移谋生变为举家迁徙,而快速的工作节奏往往让其无暇顾及下一代的照料,新市民托育需求凸显。针对这一需求,厦门金融监管局指导厦门市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与托育行业协会建立交流机制,发布托育机构名单及金融服务需求,推动加强托育行业金融服务。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开发托育信贷产品3个、支付结算产品1个、保险产品4个,积极满足来厦打拼新市民对婴幼儿照护的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4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共为6户托育机构提供贷款2491万元,保险机构共为76户托育机构、3623名参保对象提供保险保障金额3.27亿元。我们引导银行机构依法依规落实对民办教育机构等的资金监管要求,覆盖454家机构,监管资金金额2.18亿元。
(四)金融便利新市民病有所医。出门在外最怕生病就医,新市民“不敢病、不敢伤、不敢医”的情况尤为明显。厦门金融监管局联合厦门市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创新推出医疗领域数字信用产品“信用就医”,为新市民提供“先诊疗,后付费”的便民服务。在就诊过程中,省去了“排队缴费充值,诊间结算操作”等环节。诊疗结束后可以采用与厦门“白鹭分”分值相匹配的“信用支付”的模式进行结算,增强了新市民诚实守信的获得感。目前该模式已上线医院60家,使用人数累计12.94万人次,给予授信额度2.94亿元,节约时长453.05万分钟。此外,我们还联合厦门市医保局等8部门积极发展“惠厦保”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布“惠厦保”(2024版),扩大参保人群,扩增特药品种,扩面保障药品,下调免赔额。
两年来,厦门金融监管局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决策部署,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围绕新市民群体所想、所盼、所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4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新市民提供相关信贷产品256个,比初期增加93个;授信额度3729.13亿元,比初期增长74.98%;贷款余额2091.14亿元,比初期增长58.63%。保险公司为新市民提供保险专属产品90个,比初期增加59个,保险金额325.85亿元,比初期增长54.17%。
三、以“五个聚焦”为“文章”谋篇
厦门金融监管局于2024年4月印发《做好金融高质量发展“五篇大文章”总体实施方案》,提出“一年初建体系、三年重点突破、五年全面见效”的总体目标。本文在此框架下将主题聚焦在如何以新市民金融服务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段落上。
(一)聚焦宜业兴业,精准服务新市民人才,写好科技金融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早在2017年,厦门市政府就在全国率先出台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补贴政策,拉开人才争夺战的序幕。之后又在2021年发布“留厦六条”,聚焦人才最关注的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就医等问题,给出领先国内同类城市的惠才举措,进一步完善厦门人才发展环境。无论是毕业“留厦”的青年还是“来厦”就业的毕业生或企业和政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都属于新市民群体,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精准对接这一类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写好科技金融篇章的应有之义。
目前,厦门金融监管局已制定《推动厦门科技金融发展实施方案》,分布局、实施和深化3个阶段,聚焦9项重点任务,推动厦门银行业保险业增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努力书写科技金融的重要段落。一是构建专业体系和人才队伍。引导机构从组织架构、网点布局、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园区+科技+金融”的集群效应。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加快培养或引进深耕科技、金融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深化对科创企业涉及的重点领域研究,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有效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从人才标签、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多个维度,对科技人才、成果和企业科技创新实力实现精准识别和评估,实现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升级。拓展科技人才金融服务,针对科研人员、科技企业家、“双创”重点群体的创新创业金融需求,开发特色金融产品。三是加强政策落地和宣传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发挥“财政政策+金融工具” 作用,运用专项政府基金更快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信贷可获得性。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政银企对接会,开启“入园惠企”行动,加大对产业园区及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帮扶科创企业和科技人才拓宽融资渠道。
(二)聚焦宜居宜游,打造高颜值低碳城市,写好绿色金融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盛赞厦门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3年,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近年来厦门市政府在精心呵护“厦门蓝”、建设“美丽河湖”与“美丽海湾”,以及打造“无废城市”等方面集中发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厦门的碧海蓝天吸引着全国各地尤其是福建省内其他城市的新市民心驰神往、筑巢安家。引导厦门银行业保险业共同守护“厦门蓝”,为栖居在这座海上花园的新市民和“老市民”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在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沿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是写好绿色金融篇章的点睛之笔。
目前,厦门金融监管局正在持续围绕守护厦门碧海蓝天的目标,努力书写绿色金融的重要段落。一是完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完善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激励约束。探索将企业环境效益纳入投融资评级要素,建立完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审体系。指导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完善绿色金融小组工作机制,宣导绿色金融政策法规,研究绿色金融发展难点。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推广与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以及碳效益、生态产品价值等要素相挂钩的绿色融资产品,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新能源保险、碳市场类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的服务覆盖面。探索开发市民“碳足迹”积分金融产品,引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三是夯实绿色金融工作基础。推动完善碳核算工作体系,指导金融机构依法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强化部门信息共享,落实环境风险信息通报机制,指导金融机构做好风险排查。推动保险公司做实“环保体检”,积极发挥风险减量管理在环境污染社会共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绿色金融数据监测,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做实绿色金融发展成效。
(三)聚焦惠企惠民,服务社会民生,写好普惠金融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新征程上,要更好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只有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覆盖广度、服务力度,才能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普惠金融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民营小微企业、涉农主体、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新市民中的创业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正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从业者,新市民金融服务与普惠金融天然具有高度相关性。
当前,厦门金融监管局正在积极推动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惠企惠民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书写普惠金融的重要段落。一是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银行机构依托各类公共和第三方信用信息平台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拓展线上信用类信贷产品应用场景。鼓励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利用各类政府资源举办助企纾困的宣传推广活动和相关融资对接活动,提高平台知晓度和认可度。二是强化民企服务均等化。结合厦门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民营企业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围绕厦门“4+4+6”(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金融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小额信用、批量准入的“整圈”授信模式。三是提升金融支农参与度。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厦门市“金融支农联盟”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对接,提升金融精准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为厦门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据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需求谋划设计信贷支持方案。
(四)聚焦老有所依,助力老年人幸福安康,写好养老金融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社会幸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不幸福。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9亿人,占总人口的21.1%。据国家卫健委测算,到2035年左右,这一比例可能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当前城市家庭的小型化趋势使其养老功能逐渐外化,即便是“投靠子女”的新市民群体也更加依赖市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这为养老产业以及养老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发挥金融业优势,探索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支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助力老年人安享幸福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责。
目前,厦门金融监管局已制定《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从工作机制、产品供给、创新项目、服务能力建设等4个维度明确三年(2024—2026年)工作目标,提出10条工作措施、细化27个重点项目,为实现老有所依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努力书写养老金融的重要段落。一是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协调修订厦门市养老服务机构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争取财政资金对养老机构投保综合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银行贷款贴息的继续支持。二是开展项目“揭榜挂帅”。每年发布不少于10个重点改革创新项目,通过政策协调、环境创造、监管支持、跟踪督导等措施,推动项目实施。对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改革创新项目,适时进行行业通报或组织经验交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建立指标化考核机制。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企业年金、专属养老保险、团体补充养老保险等养老金业务,壮大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力争2024年至2026年,全辖区商业养老保险保费规模年均增速10%以上。四是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指导厦门市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制定适用银行保险营业网点设施和服务的适老化标准,督促进行网点适老化改造,力争三年内基本实现存量网点“应改尽改”,新设网点全部达标。
(五)聚焦动能转换,实现精准画像,写好数字金融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数字金融正在数字经济大潮中逐渐兴起,可大幅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和受益面,甚至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目前,厦门金融监管局正在积极推动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业务与生产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能力。一是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支持有条件的分支机构率先落地符合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创新试点项目。发挥头部银行保险机构标杆效应和带动作用,向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输出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加强共性技术、资源服务的开放合作共享,推动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二是夯实新市民金融服务基础。推广运用新市民信用评分系统,并持续做好模型优化和系统迭代升级。依托“信易贷”平台隐私计算联盟,推动更多银行保险机构加快与平台对接,积极参与隐私计算试点工作。三是强化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底层资产数字化、产业链条透明化,将企业诚信经营、纳税信用、专利价值等数据转化为信贷动能,更精准地识别融资需求。在现有个人白鹭信用分评分体系基础上,有序增加与新市民相关的公共数据和第三方数据来源与维度。
我们坚信,只要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金融事业的奋斗目标,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篇章结构”,无论如何“遣词造句”,都能够谱写出新时代金融为民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