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06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保险行业发展变化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创新全面突破,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此次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是保障基金公司风险监测工作的一项成果,是对行业运行“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监测、全面检查后形成的一份年度“体检报告”。目的是揭示行业供给侧存在的关键风险问题及其演化,通过在行业内分享这一报告,提示管理者重视行业和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防范和化解。
一、报告框架与特点
保险保障基金作为保险行业风险的识别器和预警器,不断挖掘整合数据,深化风险监测工作,去年我们首次编撰并发布了《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5》,本次编撰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在我们日常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继承去年报告以风险监测为主线、汇集各类专家观点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完善了报告框架,提升评估分析的深度与广度。本报告分为经济金融环境、行业运行情况、行业风险评估和专家观测视角四篇。在回顾2015年度保险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行业运行形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画,并着重对当前行业经营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展开剖析。评估报告邀请了专家委员会中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以独立专家身份就行业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及风险情况作了专题分析观察,包括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管理、寿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分析、商车费改的影响与应对、资金运用的创新与风控等内容。评估报告还以专栏形式对险企增资情况、商车费改的影响、代理人激增的隐患、举牌上市公司、海外投资、相关主体道德风险等热点问题及资料进行了梳理。
数据一贯是分析研究保险行业珍贵的资源。本着服务行业,回馈行业的主旨,本次报告着力整合公开数据,将散落的保险行业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形成有价值的结论和观点,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发布供行业参考。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保险公司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国保监会官网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保险行业协会、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上市公司报告、大智慧数据终端、相关研究和新闻报道等。
二、报告观点
(一)运行情况
2015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43万亿元;总资产达到12.36万亿元,净资产1.61万亿元,行业实力迅速上升;赔付和给付支出8674.14亿元,风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7.56%,经营效益大幅提升;行业偿付能力整体充足,市场运行安全稳健。
(二)风险评估
评估报告着重对当前行业经营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展开剖析,梳理了2015年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归纳为八个方面:
1、车险竞争更趋激烈,运营效率有待提高。车险市场呈现赔付率走低,费用率上扬的态势。中保协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9.38%,同比下降0.86个百分点。从综合成本率的构成看,费用成本的占比逐年攀升,2015年车险经营成本中综合费用率约占四成,综合赔付率约占六成。商车费改实施后,赔付成本不断降低,增大了盈利空间。公司普遍采用抬高手续费抢占市场份额,手续费快速攀升,一些地区手续费率达到40-50%,造成车险综合费用率较快上升,反又压缩了盈利空间。2015年经营车险业务公司中承保亏损的逾八成。
2、非车险保费充足度下降,承保利润波动较大。2015年,产险业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2224.30亿元,同比增长9.65%,占比26.41%。受实体经济下行影响,部分险种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自2010年起,企财险、工程险、货运险和船舶险的费率呈持续下降态势,保费充足度承压。近两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信用险和保证险成为非车险的主要盈利险种,承保利润贡献度超六成,但2015年其保费增速下滑明显,承保利润波动较大。
3、个人代理渠道投诉增长较快,银保渠道保费趸交占比居高不下,新兴互联网渠道业务发展不均衡。2015年6月,代理人资格审批制度取消后,营销员增员更便捷。营销员队伍快速扩充带来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短期内可能出现新招募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道德风险、销售误导等问题的产生。个人代理渠道投诉四季度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
由于银保渠道的特点以及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更偏好于销售趸交产品,银保渠道趸交产品的占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新兴互联网渠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产品以偏投资型为主、市场主体较为集中。
4、现金流管理难度加大。人身险业满期给付与退保呈现“总量较大、增长较快”的特点。2015年人身险行业退保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多数人身险公司退保金大幅增长,主要是以万能险和普通寿险形式存在的中短存续期业务带来的非正常退保。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热卖,引起短期内现金流大进大出,具有极大不稳定性,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给未来行业的现金流管理提出挑战。满期给付持续增长主要是前几年销售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到期。另外,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也将面临给付高峰。
5、保险资金运用面临信用风险增大。一是债券市场主体评级下调与违约事件增加,风险企业性质、违约券种范围不断扩大,刚性兑付预期逐步打破。二是保险和信托合作采用层层嵌套模式设计的非标产品潜藏一定风险;部分债权计划发行主体存在要求修改合同、调低项目利率,或主动违约提前兑付等情况。
6、权益类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加。一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权益类资产比例上升,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联动性增强。二是股票配置集中度较高。部分公司股票配置较多,投资上市公司行业较集中,部分公司以较大比例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三是市场风险影响偿付能力。“偿二代”下配置权益资产需充分考虑资本占用,关注偿付能力变化。
7、利率下行加大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一是资产端投资难度加大,债券发行利率大幅回落,新增非标产品数量、规模均下降。二是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刚性成本提升。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不断增加。收益率中枢走低与负债成本攀升可能带来收益错配风险,“短钱长配”和“长钱短用”可能带来期限错配风险。部分公司主动错配进一步加大行业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8、互联网保险给行业经营带来挑战。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关注几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数据安全问题,二是创新与声誉,三是信用与网络欺诈,四是操作风险问题,五是互联网保险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有待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