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我们应多看看保险消费者的脸色”——专访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建国

 

发布时间:2016-04-19

 

   (中国保险报)3月29日,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基金”)首次对外公开披露2015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中保基金董事长、总经理任建国在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专访时说,当前,保险业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应该紧盯消费者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要多看看消费者的脸色。编制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目的就是给政府和行业提供一个了解消费者需求的视角。

 

   《中国保险报》:2015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9.2,比中性值50高出38.4%,显示保险消费者信心较强。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数据结果?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结果与预期、与行业发展现状是否吻合?

 

     任建国:打个比方,这个指数就是测试保险消费者信心的一个温度计。总体来看,指数结果与行业发展阶段及现状大致吻合,能够相对系统全面地反映目前保险消费者群体对保险行业的信心水平。2015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较强,为69.2,呼应了保险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具体来看,指标体系的二、三级指标能够较为灵敏地反映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因素。比如,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而保险行业的逆周期性使得行业实现了逆势增长,具体反映在指标测度上,保险消费者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预期明显优于外部宏观经济的预期。再比如,指数结果中,保险产品吸引力和保险服务人员合理推荐得分虽然超过中性值,但与其他指标相比仍偏低,揭示保险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保险行业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向保持一致。

 

   《中国保险报》:开展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工作的初衷是什么?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能给行业发展带来哪些有意义的参考?

 

    任建国:保险消费者是保险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具体行为及心理变化都会对保险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中保基金一直尝试以保险消费者为切入点来探索保险行业风险形成机制、监测行业风险状况。对中保基金而言,编制信心指数是建设行业风险监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有价值的行业分析视角,有助于发挥保险保障基金行业风险识别器和预警器的作用。

    对行业而言,该指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指数编制是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的具体体现。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内含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任度、消费者对保险环境的预期、消费者的信任偏好、消费者的保险意愿和行业相关运行状况等,是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指标,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立足点;信心指数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可作为进一步优化保险公司服务评价量化指标的参考;信心指数调查结果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保险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提升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能力。

   其次,指数编制是推进保险监管现代化的有益尝试。现代监管建立在科学指标的基础上,消费者信心指数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从国际上看,编制信心指数是发达国家通行做法,如美国密歇根大学长期编制并发布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标普500指数等一同入选“先行指标综合指数”;从国内看,国家统计局、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等也开展信心指数编制。建立科学的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体系,既可以作为保险消费者信心水平的温度计,为创新监管手段提供依据,又可以促进保险行业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导向的经营模式。

   此外,指数编制是建设风险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监测、评估和预警风险是保险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保险消费者信心不足,可能引发行业增速下滑、退保攀升等风险。研究保险消费者信心及其变化,编制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有利于丰富已有的监测手段,补充除保险公司财务和业务统计数据外的一手数据,从保险消费者信心变动的视角深入观察行业发展,提前预判市场趋势,及时发现风险苗头。

 

   《中国保险报》:您提出“应该多看看消费者的脸色”。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任建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通俗地说就是保险消费者的脸色,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消费者的脸色,让行业发展既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期待,也能更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方面要关注产品设计层面,重视保障需求。保险业新主体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部分公司采用资产驱动负债的方式设计保险产品,倾向于售卖理财型产品。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消费者投资的需求,但它不应该是主流。保险产品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更加尊重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保障需求,加大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研发创新,同时做好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应关注保险服务,重视客户感受。这几年,行业在治理“车险理赔难”和“销售误导”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提升空间,行业应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朝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继续发展。

 

   《中国保险报》:对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发布工作有哪些考虑?

 

   任建国:2015年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是首次编制,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参考。虽然样本数据有比较好的代表性,指数结果也比较科学地反映了保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信心水平,但指数编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另外,从长期来看,保险消费者信心需要连续跟踪、长期监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我们将优化调整指标体系和抽样方案、创新调查方式、建立固定样本库机制,不断完善指数编制。

 

   《中国保险报》:过去几年,中保基金在监测、评估行业风险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任建国:保障基金制度是现代保险服务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念。保障基金作为保险行业风险救助基金,在维护行业稳定,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保基金自2008年成立至今,为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筑起了一道重要屏障。

    8年间,保障基金由149亿元增长到截至今年2月末的815亿元。行业风险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了风险监测月报、季报和专题研究报告制度,逐步形成了有中保基金特色的风险监测体系;建立并完善了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借助业界和学界力量开展行业风险监测,得到监管部门和业界的支持和认可。去年 6月,公司首次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5》,以第三方视角监测和评估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6年,我们将按照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部署,着力强化保险保障基金风险屏障作用,进一步拓展风险监测平台功能,推进风险处置制度机制的科学化,强化保险保障基金在事前纠正和事后处置中的作用,为促进行业风险管理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作出新的贡献。具体而言,一是形成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和发布的常态机制。二是继续完善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三是深耕监测核心业务。扩大风险监测数据源,加大对重点公司监测力度。四是提升监测成果质量。编撰并力争公开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此外,还会完善保险公司风险评级研究,积极探索动态监测点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风险识别器和预警器作用。

    目前,中保基金正在研究实施保险保障基金风险费率和保险保障基金救济范围和标准,希望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机制,去夯实保险行业的最后一道风险屏障。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